造成疫苗后遗症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落入小概率范畴的、对疫苗的不适应,二是疫苗自身品质不佳。
前一种情况尚可称作“绝对安全”的例外,后一种情况则多是人为所致。
实际上,翻看公众熟知的几个典型案例,问题涉及从生产到流通冷链保存等多个方面,一些不幸的发生,未必是纯粹的“科学偶然”。
而这些事件最后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为什么同类事件依然不能避免?这些问题都是对国内疫苗安全监管的警示。
退一步说,即使问题出在个人体质与疫苗的不相适应上,疫苗后遗症也绝不能视为少数人遭遇的“小问题”。
仅仅以医学局限、科学极限不可逾越为由,刻意将某些人真实承受的不安全淡化,完全没有显现出对攸关生命问题的慎重责任。
作为对人类最具主宰性的专业领域,医学领域向来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崇高性和专业性。遇到身体方面的问题,仅凭一般常识外部窥探远远不够,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医生这类专业人士。
医学问题进入社会层面,无非转化为给不给治病、有没有钱治病等无涉专业的问题。
具体到用什么药物治病,这些药物可不可靠等问题,非专业人士几乎没有判断能力。这一方面在于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的封闭性,很大程度上“不允许”外部介入。
我们看到,疫苗后遗症所呈现的一些问题,既有生产流通监管、招投标腐败问题,又有卫生鉴定自断自裁、行业垄断严重、疫苗研发急功近利等问题,到了责任承担上,立法不足又把本该进入无过错责任体系的问题,全部丢给无助的家庭。
而这些,放在“医学之不可能”的大概念下,笼统化作专业领域不可触碰的一部分,无形中戴上了“合理”的帽子。
如果不将它们与专业本身剥离开来,厘清医学“社会化”的边界,那些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很容易被不经意放过。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所公布的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来看,因注射疫苗引起的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的情况异常极端。又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疫苗,这一不良反应概率很容易被划入忽略不计的范畴。
然而,以中国每年接种的疫苗达十亿剂次计算,每年至少新增1000个“疫苗后遗症”患儿的事实显然不能轻松带过。
至于那些要为注射疫苗承担不幸后果的家庭,他们所经历痛苦、付出的代价,则是百分之百的。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可能很难切身体会“疫苗之殇”,其统计学上的小概率,拉开了大多数人和它的距离。
不过,近年来,接连曝光的疫苗事件里,疫苗安全作为一个公共问题被提了出来。
如果说诸如山西高温疫苗事件等个案,姑且可以归于个别地区少数情形处理,那么,此次对数十个不幸家庭的跟踪记录,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累积叠加的沉重,以及某些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疫苗在宝宝出生后没多久就要接种了,但是对于小宝宝来说,接种疫苗可能会有后遗症发生,那么爸妈们知道疫苗后遗症都有什么吗?
疫苗“后遗症”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名词,在医疗诊断上也并不存在这样的“后遗症”。
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很多人对于孩子注射疫苗后出现的各种反应的统称。
疫苗引起的反应可以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偶合反应。
一般反应也称为正常反应,是指注射疫苗之后出现的全身或者局部的一过性反应,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性伤害;
异常反应是指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或者在孩子有疫苗禁忌症的情况下注射了疫苗所导致的对孩子的身体出现伤害的不良反应;
而偶合反应就是虽然孩子发生疾病和注射疫苗有时间相关性,但是并不是由于疫苗所引起的。
疫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首先表现为发烧。
轻度为37—37.5度,中度为37.6—38.5度,39度以上为重度发热。
除此之外,部分宝宝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到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局部反应: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
反应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CM,中的在2.5—5CM。超过5CM为严重反映,这时反应可持续数小时。
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可涂紫药水。
疫苗可以大致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将致病细菌或者病毒完全杀死后制成,而减活疫苗就是疫苗里的细菌和病毒还有一定的活性,但是将其致病性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既保证孩子不被感染,又能使疫苗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在一类疫苗中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乙肝等疫苗就属于减活疫苗。
疫苗是种大范围使用的生物制品,研发的过程本身就非常苛刻,需经过重重筛查才能进入市场。
如果减活疫苗中病毒的毒性没有得到严格控制,是不能推广的,所以减活疫苗也是非常安全的,家长不需要过于担心。
疫苗接种多数时候是一种可以激起个体自然防御机制的医疗行为,以预防未来可能得到的疾病,这种疫苗接种特称为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
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B型流感嗜血杆菌、乙型肝炎、结核(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效果仍未获得学界一致认同,因此美国、比利时和荷兰都未采用此疫苗。
)、痳疹、德国麻疹、腮腺炎,都是目前最常见的疫苗种类。
由于需要以疫苗防范的疾病非常多,因此为简化繁复的接种程序,有些实验室致力发展多效疫苗,而目前已经使用的至少有“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混合疫苗”(简称“百白破”,Di-Te-Per)以及“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
由于并非所有疫苗都可同时施打,因此新生儿需接受的疫苗种类仍相当繁琐。
疫苗不仅可以使接种者罹患该疾病的发病率下降,当一种疫苗所对付之疾病仅感染单一物种时,要消灭病原便有其可行性,例如天花在自然界仅感染人类,当几乎所有人都接种疫苗后,天花无法继续传播,亦无法于其他动物之间蔓延,因此于1980年联合国宣布天花的灭绝,以及1999年第二型的小儿麻痹亦不复存在。
因此逐渐有许多国家取消相关疫苗的接种,也使得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可能在未来受到生物战争的威胁。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2ml【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
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
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
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
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该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剂量】0.5ml
【反应】
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
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
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
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
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4、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
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便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
【剂量】0.1ml
【反应】接种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侵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子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后结痂,为正常反应。
如遇淋巴结肿大,可用热敷处理。如已软化形成脓疱,可用灭菌注射器抽脓,不要切开。如一次抽脓未愈,还可重复抽脓,直至痊愈为止。
如已破溃,则愈合时间较长,可扩大创口引流,并同时用异胭肼或对氨基柳酸软膏外敷,每2~3天换敷料一次,这样可缩短治疗和愈合时间。
【禁忌】凡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症或其他皮肤病者均不予接种。
【注意事项】严禁皮下或肌肉内注射;接种含有吸附剂的制品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其他疫苗。
何时不宜接种卡介苗?
1.发高烧。
2.患有严重急性症状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3.出生时伴有其它严重之先天性疾病。
4.新生儿体重低于2500公克。
5.可疑之结核病患,勿直接接种卡介苗,应先做结核菌素测验。
6.严重湿疹。
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
1.接种后7~14天在接种部位有红色小节,微有痛痒。
2.接种后4~6周可变成脓泡或溃疡。
3.接种后经2~3月溃疡自然愈合,有时同侧腋窝的淋巴腺会肿大。
注意事项
红色小结点形成的脓泡或溃疡不可挤压或包扎,只要保持清洁即可。
如接种部位肿胀的厉害有感染情形时,则请医师检查。
5、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
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
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疫苗的制作可以经由化学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质为引,制作出微妙的变化型态,使其能够与淋巴球进行生化反应,影响抗体的制造;
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过生物体制造的产物,以活体的病原为起始,借由实验控制的特殊环境下使其复制,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为诱引,可以在不伤害其他细胞的情况下只刺激淋巴球。
尽管一般认为活体疫苗的效果较好,但相对也较不易保存。因为涉及基因工程,引发研究伦理的问题,目前化学合成的疫苗则较为少用。
标签:后遗症,疫苗,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