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村概述
钟楼古村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西北部,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镇政府约13千米。该村清代属广州府从化县水西堡井岗。民国时属粤海道从化县南区(后称广东省政府专员公署直属督察从化县二区和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广东省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从化县南区司南乡。1955年3月,属韶关专员公署从化县太平区公所连楼乡。1958年10月1日,属太平公社钟楼大队。1987年1月,属从化县神岗镇钟楼村。2004年,属从化市太平镇钟楼村。2014年1月至今,属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钟楼行政村。
二、古村传说
钟楼村村民姓氏为欧阳氏。据记载,在宋代,欧阳姓从江西泰和迁移至广东枫园,到清朝时,部分族人又迁到城内东华里,欧阳仁山的两个儿子欧阳枢和欧阳载又从东华里迁到现址。
建造钟楼村,是从欧阳仁山开始筹划的,建村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么,资金是怎么来的呢?这个答案有许多版本,至今仍无定论。仁山公的前辈从凤院村迁到东华里居住,主要是为了方便做生意。他们曾开过杂货铺,开过当铺,生意还是过得去的,收入不算多,还有点拮据,远远达不到建造新村的费用。欧阳枢曾在《钟楼记》中说过:“惟我纪君太高祖一房,论粮仅堪糊口,计丁只得廿余。由是观之,安得迁者非,而不迁者是哉?仆方弱冠,叹前代之流离,见今时之孤弱,不禁忧从中来也。……而知东华之不可久居,迁乔之志切,择地之心专焉"。
欧阳枢说迁乔之志切,择地之心专焉,主要还是受他父亲影响。“此议曾于伯前父前言之,亦谓不谬"。可见,父子是有商量的。他们父子三人感情很好,兄弟同心,有事共同商量,分工合作,办起事来自然水到渠成。
这个建村资金,正史没有记载。在民间,倒是传得沸沸扬扬。咸丰初年,太平天国活动范围已在扩大,洪秀全等已准备在广西起事,他的许多同事已向广西聚集。增城派潭的石屋等村,据说村民都是石达开的族人,他们也响应石达开的号召向广西的洪秀全靠拢。他们挑着行李,担着金银首饰等家财,浩浩荡荡地从派潭经从化,一路向广西方向前进。由于担心官府追截,一路日夜兼程,有人可能掉队了,他挑的财宝可能丢失了,刚好被仁山公发现了。仁山公捡到财宝,可不敢说是捡太平军的东西。他一下子富裕起来,不再是“粮仅堪糊口"了,花钱也大方起来。邻居也知道他发了大财,有人甚至怀疑他贩卖鸦片发了财,但都没有证据。说做生意赚这么多钱也有点牵强。为了证明巨额财产来源正确,他干脆就公开表示,是自己一早起床去做生意时,在路上捡回来的。他是捡了一罐“七星伴月"。“七星伴月"珍宝罐很奇妙,里面的珍宝用去多少,第二天又会自动增长多少,永远也用不完,只有天生福相的人才可能遇见。反正他是这么说的,就是捡的,其他乡邻也跟着这样说,这个资金的来历就这样传开来了。这个故事直到民国时还在社会上流传着,在解放初仍有影响。我在小时候,是自己听前辈亲口说的,前辈说时还带着羡慕的眼光。
故事编好了,还要有人跟着表演。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几位长工,到东华里附近交叉路的旁边,种上一棵榕树,用以答谢土地路神。按当时的习俗,种榕树对种榕者不利,所谓榕(容)树不容人。但仁山公自有办法,他虽说是自己种榕树,挖坑叫长工挖,坑挖好后还是叫几个长工把树抬到坑上,然后叫长工培上土。培完土之后,他去踏了几脚,就算是他种的榕树了,还了酬神的心愿。他觉得榕树不是他亲自种的,是长工种的,老天不会不容他吧!自此心安理得,便积极利用所得财宝,去扩大自己的生意,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了,也验证了他说的“七星伴月"珍宝罐的说法,财富真是越来越多了。
生意越做越大,钱财越来越多,家族里的矛盾也产生了。许多富裕家庭出现的弊端也出现在欧阳家中。有些女眷花钱大手大脚,反正钱是用了有,不用白不用。有些后辈不思进取,读书和做生意也怕辛苦,好吃懒做的人越来越多。更有甚者,有人学会吃喝嫖赌,小市镇的诸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家族的发展。仁山公见此,越想越觉得不舒服,都是有钱惹的祸。住在县城做生意方便,花钱也方便,坐吃肯定山空,最终还是会破产,对家族的发展不利。于是,他痛定思痛,产生了搬迁的念头,与两儿商量后,三人一拍即合,意见统一。后面的故事也就接着发生了。
他把生意交给两位儿子,自己去了县城外面寻觅风水宝地,准备用来建造新居。很快,他就寻到金钟围附近,见大山似金钟稳固,罩着一方宝地,前面一条小河,似玉带从前面流过。一望田野,正好耕作。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在他的心中引起共鸣,促使他下定决心搬离县城。
他打听到这方土地的权属是木棉人。有什么办法让木棉人转让这片土地呢!他有“七星伴月",用钱买不是问题。木棉是大村,有许多有权有势的大户,他们也不缺钱,祖田一般是不会卖的。他权衡再三,决定打亲情牌,把他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女儿桂香嫁给木棉村地主的儿子,自此与该地主结成儿女亲家。平时借着儿女亲家的名义不断送礼物给对方,给对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现在,钟楼村巷门上,刻上字的就是靠近祠堂边大巷上的“桂香"二字,其他巷门都没有刻上,据说是欧阳枢是为了纪念小妹,为建村作出贡献而有意为之。
接着,仁山公又借着亲家的关系,在金钟山脚下搭起茅棚,养了许多鸡鹅鸭乸。他养的家禽常常把亲家和附近村民的水稻都吃光了,大家对他很有意见。他马上表示对不起,加倍地赔偿损失给大家,大家也就无话可说了。赔偿之后,他还常找这些村民聊天,说这样赔偿也不是办法,鸡鸭无人性,还会不断践踏作物,找东西吃。这些田再种下去也难有收获,不如都把这些田卖给他,他可以出高很多的价钱。就这样一户一户地软磨硬泡,不知不觉,就把金钟山脚下的田地全都买下来了。
接着,他不养鸡鸭了。在这些田地上,他雇佣了大量的制砖制瓦的工人,在他规划好的地方取泥制坯烧砖瓦。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挖泥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巨大的鱼塘,烧出的砖瓦堆积如山,一堆一堆地放在鱼塘围起的空地上。当有工人问他:“老板,你叫我们烧这么多的砖瓦,又不用来卖,又不用来建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仁山公笑着说:“你有粮出,有银收就得啦,问那么多干什么?"直到几年后,仁山公也老了,心血耗尽,病倒了。他看着一大堆的砖瓦,连成片的鱼塘,心目中的村庄已建成了。他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遵照他的遗嘱,“结砌父坟”,把他埋葬在金钟山半山坡。然后“朝思夕思,见铺毡甚广,可作阳基"。于是兄弟俩继承父亲遗志,雇佣大量的建筑工人,按规划建造钟楼村。工人们到达工地后,就地取砖取瓦,按照主人吩咐去做,工程进展很快。“窑筑两处,工集百人。运材于水于陆,刻刻关心;程工有重有轻,时时顾虑。精神独运,顿忘几度春秋;心力并营,罔知备尝辛苦。戊午兴建,己未告成。围墙工竣于庚午,进伙原居戊月"。《钟楼记》如是说。
钟楼村终于建起来了。看到漂亮的钟楼村,人们才想起仁山公的良苦用心。仁山公当初的规划,可说是尽善尽美,功能齐全。青砖石板巷,户户守望相助,围墙高筑,四角都设有碉楼。更兼在西北角,建了一幢五层的大碉楼,守护着整条村子。村子建成后,据说多出来的青砖不超过二十块,可见设计之精妙,计算之准确。
村子座西向东,挖出来的鱼塘刚好把村子的东面,南面和北面围了起来。当太阳从东面的山上升起时,倒映到池塘里,形成双阳照村的景观。村后建了一长排的单间屋,分给各房各户储藏柴草和杂物用,亦兼作村后的围墙。在村子的中间建了一座精巧的门楼。在门楼外面两口鱼塘中间的路上,又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灰塑砖雕的五福临门山门,可惜后来在扩大村路时拆了。有传说因为村的门楼建在村中间,所以村子就叫中楼村了。政府给村里各家各户钉门牌时,也是写"中楼村"的。但村民更喜欢“钟楼"村。现在门楼上的“钟楼"二字,是村里的书法家,曾任神岗中学校长的欧阳汝团写的。村子里祠堂里的对联牌匾,大多都是他的墨迹。
两兄弟建好了村子,非常高兴,就想邀请家人一齐入住。可是大多数家人都持反对意见。在县城里住得好吃得好,为什么要搬到山旮旯里住呢?很多人想不通,那些女眷就更不愿去了。搬到山村里,找谁打四方城呢!
两兄弟觉得,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唯有破釜沉舟,一迁到底,断绝后路,才能在新村里扎根,开枝散叶。于是,由大哥出头,召开家族会议,说是兄弟两辛辛苦苦建了新村,大家不搬去住也就算了。现在要搞新村入伙,总不能不去看看吧!那些女眷你看我,我看她,都觉得不能太过份,参加新居入伙还是要去的,只是沿途辛苦……。
大哥欧阳枢好象看穿了这些人的担忧,于是就站起来说:“大家不用担心沿途辛苦。我已雇好轿夫,请好驴马,饮食起居,沿途都有人照顾。"如此关怀,大家真没得说,只好同意了。
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从东华里出发,经枫梅岭,到三将军,再经大凹井岗等村,走走停停,沿途好吃好喝,只是行程特慢。当到达钟楼村时,已日落西山。一抹夕阳照射到金碧辉煌的五蝠临门大牌坊上,十分醒目耀眼。当仆人带着她们进入各个房间时,更是惊诧连连,只见房间里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连床柜饭枱等等的摆设布置,都和东华里家里的一模一样。
原来,欧阳枢兄弟俩,早已雇好大船在流溪河的街口码头上等候,这边家眷一出大门,那边大量雇工马上进到家中,把家私杂物等所有用品作好标记,全部搬上大船。大船沿着流溪河,顺风顺水,很快就来到龟咀码头,再沿着支流车仔坑河到达钟楼村附近,再经陆路,家具杂物等由大量民工搬到钟楼村,再按各房各户原来在东华里时的样子布置好。为了有充分的时间搬迁,欧阳枢兄弟还特意吩咐轿夫多走弯道,多休息,走走停停,沿途好饮好食侍候,尽量拖延时间。就这样,家眷到达时,已日薄西山。一见到好似是自己家的房间,归属感觉自然而生。尽管有部分人大吵大闹,想搬回东华里,一听说东华里的家中,所有东西都搬来钟楼了,也只好作罢,在钟楼村定居下来。
九年之后,欧阳枢喜由心生,情不自禁地写下《钟楼记》。他说:“回溯初迁,今已九载。问居处之奚若?想人事于今兹。男女丁添十口,国课米长数升。次男业经进庠,举家亦皆处顺。来者未可知,往者乃如期矣?抑亦地灵致之也?旷观秀拔之龙,重重沙卫;静看朝迎之水,处处源归。灵光毕照于内,生气团聚于中。发祥有待,各善宜先。心为先天太极,斯言诚当三服也"。自此兄弟二人各自分工,或热衷耕读,或善于经商,开枝散叶,钟楼村在从邑土地上,远近闻名矣。
三、逸闻拾贝
(一)两口奇井
据说,钟楼村内有两口奇井,一井旺丁,一井旺财。旺丁的那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具有美颜美肤的作用,长期喝这口井水的男子女子,会变得越来越靓。即使娶的是丑媳妇,长期喝这口井水,人也会变靓。媳妇靓丽,男人们都愿朝夕相处,不愿离开家外出做生意,陪着媳妇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家生活。这样,人口自然会增长。慢慢人口增多了,花费也增多了,积蓄逐渐少了,人们就说这口井旺丁不旺财。另一囗井井水蕴含微量元素,促进大脑思维,长期喝这口井水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即使出生时反应迟钝的孩子,长期喝这口井的井水,也会变得思维活跃,思想灵活。这些人不甘屈居乡下,大多出去外面闯世界,做官,做生意,发大财。在家的时间少了,与家中媳妇相处的时间少了。见男人不在家,女人们逐渐懒于打扮,慢慢也变"丑"了。家中人口越来越少,财富积累却越来越多,人们就说这口井旺财不旺丁。你能分辨哪口井旺财,哪囗井旺丁吗?
这两口井就在村子里面,现在已很少人用了,水质也有所变化。为了安全起见,现在都盖上水泥板,封起来了。
(二)私塾“西园"
清咸丰八年,钟楼设私塾“西园",位于村西角靠后一幢房屋中,大厅连贯,以作课堂。靠近大碉楼,可能是孩子应该优先受到保护吧!
第二年,西园就出成绩了,“次男业经进庠,举家亦皆处顺"。第二个儿子成为庠生,已踏科举之道。欧阳枢的开心和满足,从这一段话就可体现出来:“屋靠青山,郁郁者苍松畅茂;门环玉带,漪漪者秀竹沾婆娑。看不尽南亩之桑麻,听不完西园之诵读。春花秋月,无限诗情;净几明窗,尽多逸致。餐加不尚嘉肴,蔬园可采;客至虽无兼味,埘桀堪求。此虽异摩诘之辋川,而更难同乎居易之孟城也。聊曰:吾亦爱吾庐,而不失儒家之风味焉耳!奚必以兰亭之雅,盘谷之乐然为快哉!"
“我亦爱我家",古今相同矣。
(三)弯曲的围墙
据退休老人朱焕祯说,该宅地并非朝廷赐恩。纯凭基建者的智慧,广泛联络社会亲朋并投掷巨资,友好公平交易后才砌围垣。后兴土木,实属真言。
此有东门楼左侧至西,现该村前围墙为证,因有几座谢氏祖坟未迁受阻而被迫砌成弯弓形的围墙;又比如村西侧也因西岭村陈氏有几分地不肯卖给而被迫砌个z字形的围墙,成了当年基建者遵守乡规民约的典范,可见基建者在这方面的美德。这也彰显了基建者儒雅风度。……
标签:古村,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