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心思挂上号看完医生,被告知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本身就是令患者寝食难安的事情,如果再被告知“现在没床,需要排队等候”时,患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连日来,《生命时报》记者深入多家大型医院,看到了患者“欲住无床”的无奈和痛苦:为求一纸住院单,他们只能或在家里,或在医院附近的旅馆里,焦躁不安、担惊受怕地等着;托关系、借床、加床、守病房……
所有能尝试的方法都不放过;有人在急诊大厅的病床上一呆就是七八天;有人害怕自己等不到住院而提前准备好了遗书……
“挂号难”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住院难”又成了百姓就医路上的另一只“拦路虎”。
“再住不进去就得在家等死”
3月30日上午10点多,与人挤人的门急诊相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部的窗口有些冷清。
80多岁的王奶奶正低着头,蜷缩在候诊椅上,她看上去面色有些惨白,嘴唇微微颤抖,旁边坐着她的儿子和儿媳,地上放着日用品。
“我母亲得了严重的心衰,一不小心就会出事。
担惊受怕了一个多月,要不是今天早上又犯病,情况危急,可能还住不上院。”
王奶奶的儿子眼眶微微发红,显得有些激动。
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1个多月前看门诊时,医生就说这病情需要住院,可心内科的病床早满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家等待消息。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这段时间,我母亲犯病都已经来了3次急诊了,每次只能呆在观察室。”
坐在旁边的王奶奶嘴里则不停地念叨着:“住院真难,真难,再住不进来就只能在家等死了。”
上海市的徐先生是个食道癌患者,从2011年9月确诊后到今年3月,他先后做过7次化疗。
说起父亲的这7次住院经历,徐先生的女儿满腹心酸。
“预住院”、“借床”、蹲守病房、托关系等等,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除了开始两次比较顺利外,每一次成功住院前,都要经历“黎明前的黑暗”。
标签:难求,长则,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