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耳光”一词在网络上频频出现,这里那里,噼噼啪啪,或扬腕于秘室,或脆响于街头。无论起因如何,总归是让人赏鉴了新世纪的“文明”奇景,不知是喜是忧? 不过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事件中的情节和主角,而是“耳光”这个词儿本身。人道汉语难学,此言不虚。设想一个初学中文的外国学生,不知该如何理解这个词儿?耳光?耳朵还能放光吗? 后经胡思乱想,忽然悟到:“耳光”想必是“耳刮子”的讹读脊岩腊。 “刮”为动词(当为掴之替代词),以掌刮耳,面颊正是受力处;后面缀以“子”字,以足音节、以增气势。传于俗口,久之省掉尾字尾音,乃讹为“耳光”,也是有的。 一时兴起,于微博发帖一则:网上都在谈耳光,“耳光”这个词儿很有意思,是由“耳刮子”演化来的吗?又称“嘴巴”“嘴巴子”“耳贴子”“满脸花”……还叫什么? 不想还真有过往君子以“耳”会友,接碴赐教。有朋友说:杭州一带叫“巴掌”——“吃巴掌”;不错,这个听说过。也有说,洛阳农村叫“耳巴子”:“搧你一耳巴子!”这个也能听懂。还有说陕西话叫“嘴捶”:“给你个嘴捶!”这个还真没听说过。另有朋友说,他的老家叫“扯破”——忘了问他老家是哪儿的了。 南方人也说“耳光”,不过用吴语发音,听上去则是另一番感受。譬如上海人说“窃尼光”,就是“吃耳光”的意思。苏州话最文明:“阿要请奈窃两记尼光?”意思是“要不要请你吃两记耳光?”。 另一位苏州朋友提供的例句更有意思:“阿要俾奈两记尼光嗒嗒?”我请教:“嗒嗒”是啥意樱滑思?不止一位博友告诉我:“‘嗒嗒’是上海和苏州一带年轻人说油嘴尝尝的意思。”“有点舔舔舌头,辨滋味的意思。”至于“阿要”,则是吴语征询对方是否愿意接受之词。——都说“吴侬软语”,这回还真见识了!连打嘴巴这样激烈的事,也商商量量的;不像北方朋友,动不动就:“你丫找抽?”“给你丫俩脆的!” 有几位北方朋友提供的说法让我开眼:叫“逼逗”。一位朋友还说这是“粗话”,有点不好意思。另有朋友还用了拼音,写作“bi斗”。其中一位还说:鄂尔多斯叫“逼头”,挨打的叫“逼头由子”。——我看了一下,此种说法的流传地域有北京、内蒙古及山西一枣并带。 我琢磨了半天,悟到:这“逼”字说不定是由“批”字而来。古人打耳光,或曰“掌嘴”,或曰“批颊”;后者似乎更古老些。《新唐书·苏良嗣传》即有记载:“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批其颊”就是打他的嘴巴。在某些方音中,p和b、t和d的发音很容易混淆,因此“批”读为“逼”、“头”读为“逗”“兜”“斗”,也就不足为怪。而网友所提供的“逼头”“逼逗”“逼兜”“bi斗”“刮鼻窦”……大概都是“批头”的意思吧?看起来,这还是北方民间语言中存留的古老语词,并不是什么不雅的粗话哩。 网络真是“好东西”。从前若研究(惭愧,这也叫研究?)这样一个小题目,单是写信、发问卷,乃至亲自实地调研,没有几万元经费、四五个月下不来。如今坐在电脑前,从搜集素材到撰写“调查报告”,还不到五个钟头,镚子儿没花!——嘘!
标签:打耳光,说法,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