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岁的 光绪皇帝载恬在历尽人生种种磨难之后,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满含 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 操纵清末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亦病死于中南海的仪鸾殿。 皇帝与太后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相继谢世,鉴于二人生前的特殊关 系及政治上的对立,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也许 是因为戊戌旁拿仿变法的失败,世人对光绪帝的坎坷一生寄予无限地同情, 于是光绪帝被谋害致死的传闻一时不胫而走。有人认为,慈禧太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避免光绪帝他日再掌 朝政,于是命人将光绪帝先行谋毙。此种说法在《崇陵传信录》及 《清稗类钞》中均有记载。另有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李莲英等害死的。 因为李为太后的亲信,平时狗仗主势,经常中伤光绪帝,怕太后死后 对自己不利,于是将光绪帝害死。持敏物该种说法的以英国人濮兰德的 《慈禧外传》最为代表。再有一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 中认为,光绪帝之死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信弃义, 导致光绪帝被囚,恐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将其重办,于是,借进药 之机,将光绪帝毒死。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纪》曾有记载:“皇帝宾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无由 详知……关于太后、皇帝同时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则实毫无线索。”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九十年后的今天,透过一份份档案和大 量文献记载,终于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真相:光绪帝确实是因病不治而 亡。1874年19岁的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为再度垂帘听政,把持朝政, 立年仅4岁的醇亲王之子载恬为帝。幼小的光绪帝自进宫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欢乐。醉心于弄权施政的慈禧根本无心顾及年幼的光绪。长 期饮食失调,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绪帝从小心情抑郁,精神不快, 身体积弱,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满清野史》中曾有记述:“载恬 自十余龄,虽为天子,曾不及一孤儿,后之患痼疾,即由少时衣食不 节使然。” 成年后,光绪帝的体质仍未见好转,同时又患上了严重的遗精病 及腰背酸沉。37岁时光绪帝亲书“病原”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 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冬天较甚,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 则必头疼体酸,腰腿肩背酸沉。”据光绪十年、十二年脉案记载,光 绪帝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质孱弱的皇帝,在亲政后的十年间,身体却 有了明显的缓和。1898年,光绪大婚,迫于“祖制”,慈禧撤帘还政。 年轻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满腔热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国强 兵,振兴朝政,大力推行变法。然而这一切,无不受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阻扰。帝党与后党的矛盾日趋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变法最终在顽固派的疯狂镇压下宣告失败,“帝党”朝臣纷纷被逐杀。 光绪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无助,使光绪帝在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发,就 此再也未能康复。 光绪三十四年春,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御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 “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治疗上已寒凉及温燥药均不能用。” 此时的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结核,血液也出 现了毛病。为此,运纤光绪本人也甚为焦躁绝望,多次申斥御医无能,处 方草率。进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 先后出现肺炎与心肺衰竭等症状。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帝已进入 弥留状态,肢冷气陷,双目上翻,牙齿紧闭;午刻十分,脉息若有若 无;酉刻,终于“龙驭上宾”与世长辞。 生活上孤寂凄凉,政治上忧愤失望,身体上饱受病痛折磨,带着 对世间的爱与怨,光绪帝走完了他悲凉的一生
标签:光绪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