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干咳症状
1、小儿干咳症状有咳嗽时带痰 不伴随气喘或是急促的呼吸,咳嗽不分白天黑夜。
嗜睡、流鼻涕、流眼泪,并伴有轻度发烧(通常不高于38.6℃)。
普通感冒,鼻子、鼻窦、喉咙及肺部主气道的病毒性感染。
通常情况下咳嗽症状会持续整个感冒过程(大约7-10天),而有些时候咳嗽的时间则会更长(约在半个月到20天左右)。
2、小儿干咳症状有喉咙刺痛发痒 由喉部发出、略显嘶哑的咳嗽,隔一段时间咳一下,有时候干咳,有时候带痰。
孩子感到无精打采,有喉咙刺痛发痒、头痛、背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痛,同时还流鼻涕、发烧、恶心。
3、小儿干咳症状有持续咳嗽 并常常伴有喘鸣或气喘,咳嗽时间长达10天以上,晚上或是在运动后病情会加重,而且当孩子接触到花粉、冷空气、动物皮屑、粉尘或是烟雾的时候,咳嗽都会加重。
4、小儿干咳症状有有鼻塞 咳嗽,咽痒,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且舌苔是白的,治宜宣肺散寒止咳。
5、小儿干咳症状有咽红口干 咳嗽,痰黄黏稠,鼻流浊涕,咽红口干等,且舌苔是黄、红。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6、小儿干咳症状有气虚 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等。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
7、小儿干咳症状有痰温 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早晚咳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口水较多等症。
治宜燥湿化痰。
8、小儿干咳症状有痰热 咳嗽,吐黄痰,伴口渴、唇红、尿黄、便干等症。
治宜清热化痰。
二、小儿干咳的病因
1、小儿干咳的病因有感染性咳嗽 感染性咳嗽是在呼吸道病毒或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以后所致的一种慢性咳嗽。
感染性咳嗽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发生率为5%-8%,并非少见。
临床特点是在咳嗽发生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痛、流涕等,而在这些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持续,可长达4周以上。
治疗关键是服用止咳祛痰剂,配合糖皮质激素效果增强。
2、小儿干咳的病因有心因性咳嗽 又称精神性咳嗽或习惯性咳嗽,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其特点是在玩耍及睡眠时咳嗽减轻或消失,而在安静时说咳就咳,咳嗽声音响亮、刺耳,在精神不愉快或受到家长训斥时其咳嗽往往加重。
在排除其他咳嗽病因后,予以心理支持及疏导可使症状缓解。
3、小儿干咳的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 在儿童中少见,但如果儿童有支气管扩张,则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例增高。
临床特点是慢性,伴有痰多或呈现脓性痰,肺部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及紊乱,治疗关键主要是抗感染、止咳、祛痰及平喘。
淮山30克,黑芝麻30克,白果1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 制法:材料洗净、晒干后磨成粉,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当早餐; 针对人群:适用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过敏性咳嗽以及因脾肾虚弱所致的咳嗽。
三、小儿咳嗽常见误区 误区一:小儿咳嗽与鼻塞、流涕没有直接关联 没有经过正规体系学习过程的家长,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对于宝宝咳嗽,就只关注其咳嗽的症状,其实,一般宝宝咳嗽都会相应的有鼻塞流涕的症状,而鼻塞、流涕往往可能是宝宝咳嗽的主因。
因为宝宝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软,血管丰富,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引发宝宝咳嗽。
此时,如果选用含减充血剂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制剂不仅能减轻鼻塞、流涕,还能帮助减轻咳嗽症状。
误区二:小儿咳嗽要先用消炎药 消炎药是中国家长最喜欢用的药,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消炎药,避免其因炎症引发高烧。
当然,如果宝宝的确是发炎了,这个药也是必须要用的。
但是,有些仅仅是过敏、烟尘、异物刺激引起宝宝咳嗽,也用消炎药,就会给宝宝健康带来隐患,不仅对治疗咳嗽无益,而且还会产生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进而降低宝宝的免疫力,让宝宝身体产生耐药性,以后如有重症使用消炎药,就再难起效用了。
四、中医疗法治疗小儿干咳嗽 敷足
1、石膏6克,枳实10克,瓜蒌12克,明矾、冰片各3克。 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
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吴茱萸10克,法半夏6克。
两种药材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并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
此法可化痰止咳。 足浴
1、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一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
此法可温肺散寒。
2、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
将上述药材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3~5天。
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填脐
1、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7~10天。
此法可止咳化痰。
2、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7天。
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标签:干咳,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