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三公是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郑桓公姓姬名友,是郑国的开国之君,周宣王姬静的幼弟。公元前806年,宣王封他为郑伯,史称郑伯友,封地在京畿林(今陕西省华县一带),距今2810年。前774年,周幽王任命他为司徒,参与朝政。当时,幽王无道,内忧外患频发,郑伯友预感到周王室大厦将倾,势必连累城小势弱的郑国一同毁灭。为了死里逃生,他和太史伯商量,想将家人眷属和财产转移到外地。几经斟酌,前772年,他决定转移到“河之南、洛之东土”,也就是《国语》记载的“前华后河右洛左济”这一地区(即今日的荥阳)。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桓公寄孥”。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郑伯友战死殉国,谥号为桓公,故后人尊称为郑桓公,是郑氏的太始祖。郑武公名“掘突”,是桓公之子。桓公殉国后,他少撑军旅,素服驱卒,联合卫、晋、秦几个国家一起打败犬戎,收复了镐京,扶幽王之子平王即位。后来,武公继位郑伯,也被任命为王室司徒。公元前770年,又佐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郑国也随着东迁到桓公寄孥之地——荥阳,初都于京(今荥阳二十里铺京城村)。武公辞世后,长子庄公寤生即位。武公的夫人武姜偏爱小儿子段,她要求郑庄公封叔段于京城,人称叔段为京城太叔。据说诗经里的《叔于田》、《太叔于田》记载的就是叔段在京城的故事。可惜的是,叔段在武姜的协助下,想夺取郑国国君之位,被庄公发觉而失败。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事件。
标签:郑氏,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