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对孩子表达生气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
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
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
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
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
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
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2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该怎么做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父母唠叨他就烦。
做父母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对方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
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有的唠叨式同时就是数落式。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
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有谴责性质。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有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父母因为几次考试失败,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严厉点训斥,就能改变结果。
结果却是孩子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各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
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到标。
5、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不达,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学不好。
6、包办、陪读式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这样孩子的学习自主能力没有了,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误会学习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大。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很多妈妈喜欢反复地对孩子强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大了。
8、愁眉苦脸式
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
当孩子回到家里时,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孩子也许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3孩子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其实发烧只是宝宝的一种自身进行抵抗病毒的反应,虽然说明宝宝现在身体不舒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其实不必太过着急。
所以,应该慢慢来,仔细寻找宝宝发烧的可能的原因。
原因及状况
1、如果宝宝受到病菌的感染,她自身的系统会对自身进行很大程度的保护,如果体温上不去的话,它自身会进行热量的循环,并将大量的热量集中在身体的中心部位,所以这会可能造成手脚冰凉的情况发生。
2、如果宝宝体温较高,并且让人觉得摸起来发烫,表示宝宝已经开始发烧了,这会千万不要给宝宝增添衣物,并将宝宝裹起来,可以用酒精棉签擦拭宝宝的手掌心,脚掌心或者额头,帮助宝宝降温,并给宝宝喝点温水。
3、很多情况下,宝宝还会浑身湿透,出现大量的汗水,这会要及时的帮宝宝把身上的汗水擦去,并换干净的衣物,不然可能会堵塞毛孔,让宝宝降温的过程延长。
总而言之,宝宝一般发烧都是因为病毒感染,且一定要相信宝宝自身的抵抗能力其实一点也不弱,不要着急,先行自己处理,不行的话再去找医生,也不要让宝宝胡乱吃药。
孩子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办?
1、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让孩子的体温继续发烧上去。
如果在38.5度以内,还是可以允许的温度,如果超过这个温度,那么就需要做一些退烧的方法了。
2、退烧的方法一般医院是采用退烧剂,美琳或者是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附带的会开一些物理退热用的退热贴,但是好像退热贴的效果不大,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3、如果吃了退烧剂以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下降,那么就需要立刻用温水跟毛巾一起,给孩子擦一擦身上,让他的体内降温。
虽然手脚发凉,但是都是体内的散热功能不完善导致的。
44岁孩子早餐怎么做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三餐当中以早餐最为重要。
4岁孩子的早餐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道:虾排三明治
材料:鲜虾、全麦面包 、西红柿、生菜叶、鸡蛋。
沙拉酱 、盐、料酒、胡椒粉。
做法:
1.鲜虾只取虾仁,清洗干净后剁成茸,或者用搅拌机打成茸也可以;然后放入容器,加入少许盐,料酒,胡椒粉,腌渍一小会,盐一定要少放。
2.鸡蛋加入少许清水打散,然后倒入煎锅摊成蛋饼,为了增加蛋饼的厚度,可以将蛋饼对折。
3.用摊好蛋饼的锅将虾饼 煎熟,小火慢煎即可。
4.将煎好的虾饼蛋饼,还有西红柿,全麦面包分别改刀切成大小一致的方片,下脚料吃掉即可。
5.最后用全麦面包将所有材料夹在一起就可以了,别忘了每层中间都抹上一层沙拉酱,最后可用牙签固定。
第二道:豆腐汉堡排
材料:豆腐小半块,肉馅适量,胡萝卜少许,香菇1个,姜末、盐、生抽 、淀粉、油、面粉、蛋液和面包糠 适量。
做法:
1.豆腐放入容器捣成泥状,如果你的豆腐出了很多的水,可以用小的过滤网 过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加少许的盐和胡椒粉调味,放在一边备用。
2.香菇和胡萝卜分别洗净切碎。
3.肉馅放入容器,加入调味料和豆腐泥、香菇碎和胡萝卜 碎搅拌均匀即可。
4.把做好的豆腐馅分成若干份,做成若干个小饼然后依次裹上面粉、蛋液、面包糠 ,下锅小火煎成金黄色就可以了。
具体时间涉及你的火候 和食物用量,这个菜以食物的外观判断生熟更加准确。
第三道:法式吐司
材料:白吐司4片,果酱适量,鸡蛋2个,鲜奶125毫升。
做法:
1.鸡蛋打散后与鲜奶拌匀,成鲜奶蛋液备用。
2.吐司边后均匀的抹上果酱,每2片相叠粘合,再对切成三角形,放入鲜奶蛋液中裹一下。
3.平底锅 加入适量橄榄油以中火烧热,转中小火,轻轻将吐司从鲜奶蛋液里捞起,放入锅中,将两面慢慢煎上色后再把三个边煎上色即可。
4.吃的时候可以撒上些糖粉,或者搭配蜂蜜。
第四道:青菜玉米面小饼:
准备:玉米面、黄豆面 、面粉、鸡蛋、青菜、小香肠 、胡萝卜、清水和盐。
做法:
1.将三种面的分量称好,然后混合均匀,分量不像做蛋糕一样需要那么准确,只要玉米面 占大部分,其余两种面放一点就能改善口感。
2.将青菜洗净切末;胡萝卜去皮切末或是小丁;
小香肠 切片,可以切的大一点,吃起来口感更好。
3.将切好的青菜末,胡萝卜碎,香肠 片倒入混合好的玉米面中,打入一个鸡蛋,加入少许的盐,混合均匀,根据需要逐渐的加入清水,和成混合面团。
4.平底锅烧热,加入薄薄一层油,用勺子取一小撮面团,放入锅中压扁成圆饼状,煎至两面金黄取出,依次做完所有即可。
玉米面里可以放入任何你喜欢的配料,做成各种口味的玉米面饼。
5父母惩罚孩子的8大学问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
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没收他的玩具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学问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他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惩罚。
学问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
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
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学问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
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学问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做,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
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
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学问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教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学问7: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
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
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问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
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使教训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标签:家长,成绩,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