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会流行,也不会突然消失,因为它的读者分散到无尽的时间和空间里了。
是去读那些上千页的经典,在没有任何人激励、读完甚至完全没机会和任何一个人谈论它的情况下;还是拿起一本《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一类的书填充掉放空的某个午后,以便和别人谈笑风生?
这对任何一种读者而言,显然都不是一个两难的困境选择。
叔本华老先生在很久之前对这两种阅读做出了带有人格歧视般的评判:“读者大众读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至为高贵和稀罕的各种思想作品放着不读,一门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现的、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纯粹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还没干透。”
读者可能并不愚蠢,恰恰是太聪明了:一本从来不会主动闯入其视野的书籍,对生活的脾益兴许是没有的吧。不了解,所以没兴趣,没兴趣,所以更懒得去了解。
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应该是让读者发现自己,明晰他们心中模糊的想法,跟着故事主人公接受道德拷问进而发现读者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隐秘,是帮助读者确立“自己”。一部能够得以流传的作品,便拥有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普适性:国家会消失,革命会没踪影,人来人往俱成灰,还能留下来的作品,必然应能够在每个具体的读者记忆力复活。能成为经典的,写出来就是经典,并愈发发挥出一部经典所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里,对“经典”做了推导式的描述定义:
如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因此经典不管何时、第几次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愈发能发现已经被老生常谈的它里面有太多的新奇和独特;它自身涵盖了某个宇宙,在和读者的碰撞中能够不断地碰撞出新颖的东西。
经典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能够使得你未阅读他之前,便被它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并能够让时代噪音在它面前消解。
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并不具有数学式的精确性,并不是说一本书达到怎样的指标便可以被称为“经典”,而是经典应该是怎样的,经典在它与读者、时代的动态性互动中得以渐渐明确。
既然如此,我是列了一张“经典”书单,这里的标准是一种更加模糊的标准,不论文学成就,不论历史影响,不论出版年代,而仅仅是它也许能成为“一个”读者心中的经典,助力“这位”读者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那么依据这个标准,《月亮与六便士》比《汤姆叔叔的小屋》更值得被称为经典。
1.红楼梦 曹雪芹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小王子 圣埃克苏佩里
“因为忘记自己的朋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朋友,如果我忘记了小王子,那我就会变得和那些除了对数字感兴趣,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的大人们一样了。”
一本写给大人的童话,别忘了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子
3.唐吉诃德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
你能坚持一件别人都说荒唐的理想多久呢?
4.祖先三部曲 卡尔维诺
一个人分成两半,会不会更容易看清善与恶?一个人只有和尘世保持距离,会不会更能改变命运?一个人若根本不存在,如何发扬骑士精神?
卡尔维诺用三个几近荒诞的寓言,问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完整、走向完整。
5.狂人日记 鲁迅
救救孩子。
6.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善于兼收并蓄互相对立的东西,并且一下子看到两个深渊,一个在我们上面,是高尚理想的深渊,一个在我们脚下,是极其卑劣、极其丑恶的堕落的深渊。
也许是人类最好的小说之一。一件复杂弑父案里最复杂的便是——这是一件心灵案件,它的走向、审判,都应该是心灵上的审判。陀氏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式的激情和堕落,是俄罗斯的,也是全世界的。
7.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个永远处在还债状态中的菲茨杰拉德,立在繁华时代的风暴中央,却看到生命指向虚无。
8.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战后的存在主义,为何仍然让人感到某种温暖。比如,我不想用我的哭泣表达对母亲的离去的感情。世界荒诞,人在荒诞之中不觉荒诞。
9.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他爱老大哥。
老大哥不爱他。关于极权主义的巅峰之作,1984年没有真正到达,也许是它的功劳。
10.城堡 卡夫卡
最疲惫但阅读体验之一。按照通俗的理解,城堡是说行政体制中挣扎的小人物。个人感觉更像是说普遍存在的自我没有觉醒,或者说自我并不存在。当我们想要去寻找理清自己命运的逻辑时,各种冗杂的信息呼啸而来,我们只能像k.一样做着一些太无力的挣扎,永远无法靠近答案。
11.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向许多伟大的小说家证明了一个真理,深刻与否,写的好看,才是被读者接纳的最有效武器。
《百年孤独》掀起的拉美魔幻现实风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现在青年朋友阅读《百年孤独》,更像是踏进文学大门的一道门槛,借它的摧残,分清真伪文学的差异。
12.小径分岔的花园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近来成为许多书店er的天堂代言人,以为身边充满书,被书包围,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深刻的人。
这个痴迷于梦境、镜子、记忆、迷宫的只写短篇的作家,写出了鸟儿而非羽毛式的轻盈小说,展示给了读者一个迷宫般的世界。
读博尔赫斯的小说,像是在和他进行一场云雾缭绕的迷宫游戏。他激醒我们活着的现实,世上万物都在被遗忘追逐。你不能短浅地迷失在书的世界,摆成姿态,而是借前人的智慧,竭力透彻生活。凝视疑惑。
13.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大多数人捡便士,但也总有人抬头望月亮。月亮也因这少部分人的凝视,而变得清辉。
14.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
这个书名让人害怕,但其实却道明了这是一本可以普及开来的作品(如果不是特别长的话):它只是在讲过去。
养尊处优、体弱多病只能卧床的普鲁斯特是在用记忆来补偿自己: 我们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时刻重新把握“过去”,便会“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绝对存在的”。
这个敏感到病态的作家,(妈妈有天没吻他,便以为妈妈不爱他了)教会了人如何回忆。
15.喧哗和骚动 福克纳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如痴如醉的意识流作品,很多时候你完全不必再去考虑主人公的意识究竟飘荡到了哪里,就想象自己躺在屋檐下,用力地追忆往事,各个年月的无数张脸重叠在一起。
16.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我写过两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文章,第一篇还很暧昧地谈了谈她的作,第二篇则近乎褒义地称颂起这种作。
作死,本质是对无意义的拒绝。
17.复活 托尔斯泰
一部由虚假动机构成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极为出色的心理描绘:堕落的道德、麻木的心灵如何一步步走向复活。
18. 山月记 中岛敦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19. 恶童日记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三观尽毁之后,你却看到了人物形象的合理性。
20. 失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
人性是被包裹在“文明”里的“野蛮”。
21. 达洛维夫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
22.斯通纳 约翰·威廉斯
23. 渴望生活 欧文·斯通
24. 麦田的守望者 J. D. 塞林格
25.教父 马里奥·普佐
26.浮士德 歌德
27.人间失格 太宰治
28.人鼠之间 约翰·斯坦贝克
29.羊脂球 莫泊桑
30.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31.德米安 赫尔曼·黑塞
32. 黄金时代 王小波
33.活着 余华
34.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35.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36.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
37.命若琴弦 史铁生
38围城 钱钟书
39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40香水 帕·聚斯金德
标签: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