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interference)是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重叠时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现象。
例如采用分束器将一束单色光束分成两束后,再让它们在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内重叠,将会发现在重叠区域内的光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随其在空间中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最亮的地方超过了原先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
在历史上,干涉现象及其相关实验是证明光的波动性的重要依据,但光的这种干涉性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原因是相干光源的不易获得。
为了获得可以观测到可见光干涉的相干光源,人们发明制造了各种产生相干光的光学器件以及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就借助迈克耳孙干涉仪完成了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得到了以太风观测的零结果。
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羡哗之后,激光这一高强度相干光源的发明使光学干涉测量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在各种精密测量中都能见到激光干涉仪的身影。现在人们知道,两束电磁波的干涉是彼此振动的电场强度矢改晌量叠加的结果,而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也是光子自身的几率幅叠加的结果。
扩展资料:
干涉的种类
1、 相长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大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长干涉或建设性干涉。
若两波刚好同相干涉兄歼行,会产生最大的振幅,称为完全相长干涉或完全建设性干涉(fully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2、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两波重叠时,合成波的振幅小于成分波的振幅者,称为相消干涉或破坏性干涉。
若两波刚好反相干涉,会产生最小的振幅,称为完全相消干涉或完全破坏性干涉(fully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标签: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