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书>百科知识>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2023-01-26 19:53:01 编辑:join 浏览量:664

园林树种特有的生态功能应用中,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候等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人类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征的城市,从建设初期就必须重视其生态系统的完善,尽可能避免因城市发展造成的自然生态毁坏。

城市,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极大改变着自身及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扩充,都将无一例外地改变原有的自然地貌。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湖畔、海滨;无论是山坡、谷地,还是莽林、高原;都将失去往日的宁静、和谐,代之以喧闹、抗争。鳞次栉比的各类建筑,纵横交错的大小街道,星罗棋布的广场、小区,代替了参天蔽日的森林、广袤覆盖的植被;骄横的烟尘、沙暴搅乱了湛蓝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环境的恶化,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证有一个足够的绿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为自然植被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不是人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发挥以园林树种为主体的城市“肺腑”和“生态型空气调节器”的生态功能,有助于维护城市运营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条件,有益于建设花园式城市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清新空气,调节、改善空间环境

大气中氧的正常含量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为0.03%。但是由于现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种生产和生活燃料燃烧时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城市打破了大气的自然平衡状态,氧气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达0.5%~0.07%,已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二氧化碳,虽为无毒气体,但在空气中的浓度达0.05%时,人的呼吸已感不适。此外,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也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灾难。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在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数倍至数十倍之多。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气。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进0.75千克氧气、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计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积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积。如果加上城市运营过程中各种燃料对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绿地面积还应增大,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58%,人均绿地面积达70平方米。美国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为40平方米。联合国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报告中就提出,市内人均绿地要达到60平方米,住宅区的绿地定额为人均28平方米。

园林树种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为叶片,因此枝繁叶茂、叶片表面积大的树种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调节作用较为明显,特别是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应用尤显重要。不但在街道两侧、住宅小区和厂矿、机关等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广植乔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积,而且要大力发展近郊公园、开发市郊风景区、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最大限度地营造绿色空间,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如日本就规定,有500万人口的城市,必须配备一个面积为1000公顷、每天可容纳10万游客的市郊风景区。以每平方米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标,将树木清新空气的能力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值高于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紫叶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凌霄。第二类指标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树、火炬树、黄栌、白蜡、毛白杨、元宝枫、核桃、山楂、白皮松、木槿、小叶女贞、羽叶丁香、黄刺玫、金银花、连翘、金银木、迎春、卫矛、榆叶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实、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琼花、大叶黄杨、小叶黄杨、蔷薇、金银花、紫藤、五叶地锦。第三类指标值低于1000克的有:悬铃木、银杏、玉兰、杂交马褂木、樱花、锦带花、玫瑰、棣棠、蜡梅、鸡麻。

我国前几年风行的“草坪热”,误区在许多地区不顾自身城市建设的水平,特别是没有考虑有无市郊森林植被的条件,一味盲目砍树植草,无异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大气环境更加失衡,其负面效应要远甚于表面靓丽所带来的虚荣。目前,从园林生态来看,视觉景观需求,在植物选择与配置上虽已考虑到适应性问题,但群落与群落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草地规模。客观地说,从空间组合(美学的)和市民需求(社会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生态学看,草地是单一物种的脆弱的生态系统,其维系须有相应的管理并适时更新,这种投入是必要的,但应有个度。那种惟草地为美、惟草地才有现代感、草地越多时代感越强等不顾实际需求、一味追求时髦的偏见,在一些规划师、环境设计师甚至少数园林设计师中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决策者的偏见则很自然地助长了这类现象的蔓延,其依据就是国外如此,感觉好极了。某市滨海绿地的建设,且不说砍伐了大量防风林,危及从生态观点看的产投比、生物多样性、单位叶面积系数、绿视率等,单就“临海见海”与“临海用海”而言,“见”海当然是追求视觉效果,作为海与沙滩,包括外地游客在内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观光、休闲、游泳等活动,大片的草地少了乔木庇荫,已给游览者带来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当地解决看与用的问题,其实质仍然反映了生态与景观的统一问题,缺乏生态依据的单纯的景观美是难以持久的。现阶段开始的退草还树措施,就是认真反思后的积极举措。而我国目前正在升温的“市民广场”,多以建筑小品和道路铺装为主,则更加美丽有余、绿化不足,从根本上违背了营造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宗旨,较前述误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认真加以纠正。

园林树种具有吸热、降温和蒸发水分的作用,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等都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功能。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从根部吸进的水分99.8%都要蒸腾掉,只留下0.2%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树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对湿度。春季树木开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后蒸腾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林地降低了风速,水气不易扩散,因此林地内相对湿度可增加20%~30%。夏季树木庞大的根系像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由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1公顷阔叶树林,在夏季能蒸腾2500吨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比同等面积的土地蒸发量高20倍。据测定,每公顷油松每日蒸腾量为43.6~50.2吨,加拿大杨的蒸腾量为57.2吨。由于树木的强大蒸腾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气湿润,绿化区的空气湿度比非绿化区高25%~35%,这就是林地内空气清新的重要原委,并以此为人们创造了凉爽、舒适的生存气候环境。秋季落叶前,树木生长逐渐停止,但蒸腾作用仍在进行,绿地中空气湿度虽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绿化地带高。冬季林地里的风速较小,空气中乱流交换较弱,土壤和树木的蒸发不易扩散,因此林地里的绝对湿度普遍较高,相对湿度也高于未绿化区10%~20%。

植树地区的环境气温常较建筑物地区低,是由于树荫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并消耗许多热量用以蒸腾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内的气温较非林地低3~5℃,而较建筑物地区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园内或浓密成荫的行道树下,降温效果更为显著。炎夏,无树的裸地地表温度,远远超过当时大气温度。当空旷的广场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气温为31.2℃时,地表最高温度可达43℃,而绿地中的地表温度要比空旷广场低得多。据同一时间的温度实测,柏油路面为36~45℃,农田土壤地面为28~32℃,城市中心气温为27.5℃,树林中的气温为24.5℃。因为树体要制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阳热能,吸收相当于2500升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树木的地方都比较凉爽。由于冷空气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导致大片林地与其他地区的温差加大,从而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因此绿地可为人们创造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

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如北京7月平均气温,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比市郊高1.6℃;上海约有60千平方米的“热岛”较郊区高1℃;美国洛杉矶市区温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区农村高1.5℃。与农村具疏松湿润且多有植物覆盖的下垫面不同,城市下垫面多由砖块、水泥、沥青等铺设而成,热容量大;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其墙面增加了辐射热的成分,其密度减低了反射热的扩散,其结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温度增高和昼夜温差减少的热岛效应。

1995年7月6日15时左右,广州市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随即大雨倾盆,然而市郊却基本无雨,一派平静。气象专家认为这是由“热岛效应”造成的。广州中心气象台专家说,前一天14时左右,原来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带形成的对流云团,以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偏东方向移动,15时30分左右进入广州市区后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强雷雨和1.5米/秒的6级阵风,持续2小时,降雨量46.1毫米。雨带移至东北面时即以极快的速度减弱并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云雨团进入西郊后便迅速增强,到市区上空时刚好变成一场暴雨当头砸了下来,24小时市区最大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区大范围积水的同时,一些郊县如奉贤、金山却只下了十几毫米。上海中心气象台领班姚志展指出,大气环流是首先要加以考虑的因素。然而雨带的位置并不能解释一切,城市本身的环境对雨的大小确实有重大影响。由于绿化少、钢筋水泥建筑多等原因,使市区气温明显高于周郊的所谓“热岛效应”已是众所周知。“混浊岛效应”则是指由于市区的工矿企业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气中的尘埃积聚都较严重,而尘埃等污染物恰恰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结核”。此外,由于市区建筑物集中,因而地面状况要比郊县“粗糙”得多,市区风速就会大为减少,强雨带等天气系统在市区上空停留的时间就比较长,从而使总降水量增多。

(二)净化环境,减缓、监察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类能源消耗量超负荷膨胀,三废排放量超标准骤增。当其超越城市自净、自治的能力时,就会造成危害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生存将受到自身发展带来的威胁,城市发展将受到自身建设带来的毁坏。

据联合国1995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称,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气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而约有18亿城市居民呼吸着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烟尘的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意大利的米兰,伊朗的德黑兰,韩国的汉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中国的北京、沈阳和西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全球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种完全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并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市、兰州市。沈阳市作为一个历来“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气体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炼企业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氟化氢则是窑厂、磷肥厂、玻璃厂产生的另一种剧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据《’98中国环境统计》资料: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仍以煤烟型为主,并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45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浓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间,全国平均值为291微克/立方米,全国降尘量年均值15.3吨/(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6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772万吨,余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气中含有过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于城市中高大的建筑物、密集的公用设施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垫面,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热量、废气、烟尘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特殊气候条件。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001%时,人就感到呼吸困难,不能持久工作;达到0.04%时,人的声门痉挛、窒息,就会迅速死亡。而通过燃烧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并随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据浙江省环保局监察,1997年该省酸雨覆盖面积已达80%以上,酸雨率达63.3%,即平均每下三场雨就有两场是酸雨。我国平时食用醋(有机酸)的pH为3,该省某地曾测到过pH为3.32的酸雨(无机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园林树种可以吸收有害气体,1公顷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还多。经对一些常见的园林树种的吸硫量测定,发现臭椿和夹竹桃不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强,并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强。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下,叶片含硫量可达正常值的29.8倍,夹竹桃可达8倍。其他如珊瑚树、紫薇、石榴、厚皮香、广玉兰、棕榈、胡颓子、银杏、桧柏、粗榧等也有较强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贞、泡桐、梧桐、大叶黄杨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较强。另外,木槿、合欢、黄檗、杨树、紫荆、紫藤、紫穗槐等对氯气、氯化氢气体有很强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浓度的汞。大多数树种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银杏、柳杉、樟树、海桐、青冈栎、女贞、夹竹桃、刺槐、悬铃木、连翘等净化臭氧的作用较大。有些树木还能吸收氨、铅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污染的地区,根据具体场合,选择抗性强的园林树种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气体净化场”的效果(表)。

表 园林树种对有害气体的抗性一览表

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空气中的烟尘和工厂排放的粉尘也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这些微尘颗粒重量虽小,但它在大气中的总量却是惊人的。据测定,1997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达157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为1265万吨;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达1505万吨。许多工业城市每年每平方千米平均降尘量为500吨左右,在某些工业十分集中的城市甚至高达1000吨以上。在城市中每燃烧1吨煤,就要排放11千克烟尘。由于工业原料的粉碎而产生的粉尘中还含有碳、铅等微粒。城市上空飘浮着的微尘,以煤尘、烟尘和有毒气体微粒的影响较大。因体积和重量的不等,它们在空中逗留的时间、飘浮的距离、沉降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在微尘达到一定的密度和分布高度后,就会形成雾障。雾障使城市上空的大气能见度降低,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弱(特别是紫外线减少),一般情况下仅为原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3/5,工业发达城市还要低些。城市日照持续时间也相应减少,如曾被誉为“雾都”的伦敦,其时市中心的日照时数仅为郊区的82%。特别是冬季,因雾障分布较低,以煤为主要能源材料的城市天空呈灰黑色;逆温层的形成又不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易造成气象条件的反常(如阴、雨天增多,冬季变暖,降雨不正常等),严重时还会造成生物体的大量中毒、窒息死亡。

园林树种的正确选择和应用可以吸滞、过滤空气中的微尘。一方面由于树冠茂密,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促使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树木叶片表面不平、多茸毛、分泌黏性油脂或汁液,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的飘尘。蒙尘的树木经过雨水冲洗后,又能恢复其滞尘作用。

树木叶面积的总和为树体占地面积的数十倍,1平方米树林有20~75平方米的过滤叶面积,因此树木吸滞烟尘的能力是很大的。我国据对一般工业区的初步测定表明,空气中的微尘含量,绿化地区较非绿化地区减少10%~15%。在树叶茂密时,林下空气的含尘量约比露天广场少20%~28%;即使是在树叶脱落的冬季,树冠也能减少空气含尘量约5%以上。因此,在有园林树木的街道上,距地面1.5米(人的呼吸带)处的空气含尘量比没有绿化的地段低30%以上。

云杉、松树、榆树、朴树、刺楸、银杏、榉树、杨树、柳树、悬铃木、梧桐、槐树、刺槐、楝树、臭椿、樟树、广玉兰、冬青、女贞、海桐、石楠、夹竹桃、珊瑚树、枸骨、黄杨、青冈栎、厚皮香、榕树等滞尘能力较强,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吸滞32吨微尘,松树林可滞尘36.4吨。因此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两旁,以及在工矿区和居民区之间种植适宜的园林树种,充分发挥其空气天然过滤器的功能,对提高滞尘效果很有帮助。抗烟尘能力较强的树种有:香榧、粗榧、楠木、桂花、栀子、木槿、重阳木、三角枫、五角枫、乌桕、皂荚、樱花、蜡梅、木绣球、麻栎等。

另外,树木的自然生长和周围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污染物质对树体的毒害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人们可以根据树体所发出的“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的状况。这类对环境污染反应敏感的树种,被称为“环境污染指示树种”或“监测树种”。

园林树种对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的各种敏感性差异,对监测环境污染有很大作用。如雪松对有害气体就十分敏感,特别是春季新梢生长期,遇到二氧化硫或氟化氢的危害,便会出现针叶发黄、变枯的症状。据此,在其周围往往可能找到排放废气的污染源。另外,油松、落叶松、马尾松、月季、苹果等对二氧化硫反应敏感;葡萄、杏等对氟化氢敏感性较强;悬铃木对氨气敏感性强(表)。

表 园林树种对有害气体的监察敏感性一览表

园林树种有哪些生态功能?

树体受大气污染物质的影响后,通常会在叶片上出现伤斑,污染物质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受害症状各异。有时污染对树体危害不使其表现出叶片症状,而是对内部的生理代谢活动发生影响,致使生长量减少、植株矮化、叶面积变小、叶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条件下,树体吸收的污染物质还会使自身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树体产生的这些可见症状、生理代谢或内部成分的差异性变化,就成为判断大气污染有害气体的种类、浓度和范围分布的初步依据,可供分析判断环境污染的状况,以便进一步详细测定、处理。利用园林树种对有害物质的敏感性监测环境污染,既经济便利,又简单易行,可以起到净化大气、保护环境的“绿色卫士”的积极作用。

(三)防风固土,消噪减震,阻燃避灾

园林树种的防风效果是显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风速20%,而且静风时间较长,在严寒的冬季可减少冷风的吹袭。风速越大,树木的防风作用越显著;树木越多,防风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风,气流穿过林地时,经树木的阻截、摩擦和过筛作用,消耗了气流的能量,从而起到减低风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风效果,防护林带迎风的一面,保护范围为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的一面,则可达林带高度的20~25倍。防护林树种的选择,要求根系稳固,枝干坚韧,抗风性能强;树形高大,枝叶繁茂,防风效果好;树体寿命长,耐瘠易管理。如意大利杨、加拿大杨、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银杏、北美鹅掌楸、湿地松、黑松、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冈栎、木麻黄等。

园林树种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现在有树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冲刷侵蚀。下雨时,树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溅击。林地内的枯枝落叶层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拦阻地表径流。1公顷林地较无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据测试估算,陆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层,因不同的植被覆盖而被雨水冲刷殆尽所需的时间差异很大:林地57万年以上,草地8万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当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非常缓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经100年以上的自然变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无疑是对生态规划不周密时的一种应急补救措施,特别是对公路两侧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视园林树种的适当选择和应用,以加强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车辆运输交通频繁,工程建筑此起彼落,各种机器马达的轰鸣尖口嘈杂声响,不仅令人烦躁不安、易感疲劳、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导致听力减弱、神经衰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据测算,噪声超过70分贝时,人体健康受到损害;噪声达到90分贝时,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国的城市区域噪声污染仍十分严重,多数城市居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71.0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此外,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

茂密的树木能吸收和阻隔噪声。据测定,14米高、20~30米宽的林带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驶车辆形成的噪音。又如临街房屋退后建筑红线5~7米,植树绿化,可以减低噪音15分贝左右。树木对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于树体对声波有散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声波的功能。实践研究证明,分枝低、树冠矮的乔、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树冠的乔木强。同等树木量的防护林设置,疏散的树群或多重间隔的狭窄林带,其防噪效果要比一个完整的宽林带为好。

热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地形、地物有很大的关系,树林就是一个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的辐射性传播,同时起过滤和吸收的作用。栎树林可将15戈瑞剂量的中子一伽玛混合辐射射线全部吸收而不影响生长。园林树种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还可减轻因爆炸引起的震动而减少损失。

许多园林树种还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挡火势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树种通常具备下列特点:树体含树脂少,枝叶含水量多,着火时不易产生火焰;树体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蘖能力强,遭火焚烧后,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较好的树种,常绿树有珊瑚树、厚皮香、山茶、油茶、罗汉松、蚊母树、八角金盘、夹竹桃、海桐、女贞、青冈栎、大叶黄杨、枸骨、棕榈等;落叶树有银杏、麻栎、臭椿、刺槐、白杨、柳树、泡桐、悬铃木、枫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树的防火功效最为显著,即使它的叶片全部烧焦,也不会发生火焰。银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将它的叶片全部烧尽,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树干烧毁大半,也能继续存活。

园林树种栽植比较茂密的地段如公园、街道绿地等,也是地震避难的极好场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总面积400多公顷的15处公园绿地,疏散居民20余万人。同时地震不易引起树木倒伏,树下是避震的安全场所;震后并可充分利用树木搭棚,解决临时户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树种在防震抗灾作用上的选择和应用不可忽视。

(四)益体强身,增进、显现社会功能

城市空气中通常存在杆菌37种,球菌26种,丝状菌20种,芽生菌7种。据江苏常熟市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林区相当于居住小区的3.35%,林缘为14.11%,而市中心高达309.94%。

园林树种的选择和应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方面由于植树地区空气中的微尘减少,从而减少细菌的携带量;另一方面树体能分泌大量的杀菌素,可杀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动物(如赤痢阿米巴、阴道滴虫等)。桦木、银白杨的叶片在20分钟内可杀灭全部原生动物,柠檬桉只要2分钟,悬铃木需3分钟,圆柏需5分钟,白皮松需8分钟就可杀灭原生动物。柠檬桉叶释放的杀菌素可杀死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结核菌及多种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顷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可以杀灭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钟内杀死伤寒、副伤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杆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钟内杀死苍蝇。还有某些树种释放的挥发性油类,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柠檬油等也具有杀菌作用,尤其是松树林、柏树林及樟树林对空气的灭菌功能较强。

当人们从喧闹的劳动场所、紧张的工作岗位来到幽静、自然、安逸、休闲的林下绿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领略着怡人的景色,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放松、精力上的恢复。人们在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交流情感,修身养性,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测定,人处于绿色环境

标签:园林,树种,生态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aishu.com/article/9366.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