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李嘉诚在香港筲箕湾成立了长江塑胶厂。最初的厂房是租借的,这是因为刚从大陆涌来数十万人,香港的土地很紧张,如果买的话,需要很大一笔钱,而但是李嘉诚资金并不充裕,只能租廉价的厂房。
厂房破旧偏僻不说,李嘉诚所用的压塑机也是破旧不堪且已经被欧美所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
刚开始,李嘉诚吃住都在厂里,一星期只回家一次,主要是看望年事已高的老母亲。等经营步入正轨,规模稍稍有所扩大后,李嘉诚又在新溥岗租了一幢旧的小阁楼,将这里当做长江塑胶厂的办公室和仓库,也是他的住所。那时的李嘉诚,全身心几乎都投入到了长江塑胶厂的经营中。
之所以要创立塑胶厂,是李嘉诚稳健思考的结果。通过调研和分析,李嘉诚预估到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料革命,而在当时的香港,塑料业还是一片空白,这里面无疑存在着很大的机遇。
可以说,李嘉诚有着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而这种的判断力,亦来自于他的稳健作风。作为一个不浮躁、稳健的人,李嘉诚是很会判断机遇、抓住机遇的。
在长江塑胶厂经营到第七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将目光放到全球。他不断收集和分析着世界塑料行业的最新信息。一天,在翻阅一本英文的塑料杂志时,他读到了一则简讯:意大利有一家企业已经研发出利用塑料原料制成塑料花产品的技术,并即将量产,不需要多久就会在欧洲推出。读到这里,李嘉诚马上又联系到另一个信息,那就是他听人说欧美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全职的家庭主妇越来越少,职业女性正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家务的社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头脑灵活的李嘉诚进而推想到,欧美的家庭都喜欢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生活的快节奏使他们无暇种植和照料那些娇贵的植物花卉,而塑料花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李嘉诚由此断定,在当时一切向欧美看齐的香港,塑料花的市场也必定非常之大,谁能抢先占领这个市场,谁就能紧紧抓住赚钱的机遇。
敢想还要敢做,心中有了主意后,李嘉诚以最快速度办妥了赶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
从意大利考察一回来,李嘉诚立马就将长江塑胶厂的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们召集到办公室,把带来的塑胶花样品一一展示给大家看。在看了这些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塑胶花后,大家无不拍案称奇,对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也都非常看好。
之后,李嘉诚信心十足地向大家宣布,长江塑胶厂以后将以生产塑胶花为主打。
接下来,李嘉诚选定了设计人员,将自己带回来的样品交给他们研究,要求他们迅速开发出塑胶花新品。李嘉诚向设计人员强调,新产品应着眼于三点: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此外,李嘉诚还要求设计者顺应香港本地市场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不必拘泥于植物花卉原有形状。
长江塑胶厂设计师们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做出了不同色泽款式的“塑胶”蜡花。尽管对设计很满意,但李嘉诚依然不敢确定是否适合香港消费者的口味,于是他便带着蜡花走访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决定以其中的一批蜡花作为主打产品。此后,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把配方调色确定到最佳水准。在经过连续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后,第一批样品终于成功研制出来了。
之后,李嘉诚又像最初做推销员那样,亲自带着样品一一走访经销商。当李嘉诚将样品展示给经销商时,他们都被眼前这些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塑胶花弄得吃惊不已。有些经销商和李嘉诚之前就有过合作,了解长江的实力,这时,他们就更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里说,凭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怎么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实在太难以置信了。
“这真的是你们生产出来的吗?”一位经销商怀疑地问道,“论质量和外形,与意大利塑胶花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你们应该是怀疑我是从意大利抄袭来的吧?”李嘉诚心平气和地解释道,“那你们可以拿一款意大利塑胶花来比较,看看到底是港产的,还是意产的。”
大家经过仔细对比后,这才发现李嘉诚带来的塑胶花,的确与意大利塑胶花有所不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于是纷纷答应李嘉诚销售长江的塑胶花。
此后不久,长江厂的塑胶花在香港市场推出,且迅速风行。更准确地说,是在短短几周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中,就几乎都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里,甚至汽车驾驶室里,也都绽放着长江厂塑胶花绚烂夺目的光芒,李嘉诚的事业由此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标签:李嘉诚,塑胶,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