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原古汉乐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从中原流传到梅州,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汇交流,逐渐形成了如今别具特色的音乐流派——广东汉乐。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2006年,广东汉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
guǎng
广
dōng
东
hàn
汉
yuè
乐
广东汉乐作为广东省地方民间乐种之一,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和艺术风格。传统的广东汉乐所用乐器有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豌锣、当点。
广东汉乐的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丝弦乐430首,清乐56首,汉乐大锣鼓23首,中军班音乐62首,庙堂音乐31首。乐曲有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的,有由古琴曲演变或摹仿而来的,有原属琵琶曲的,有原属戏剧曲牌的,也有由民歌、小调转化的。
从汉乐曲牌名称来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紧贴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嫁好郎》等。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舞台上经常可以听到汉乐《出水莲》那优雅高洁的旋律,它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之中,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古代文明及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音乐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精神,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梅州大埔的民间汉乐活动由来已久,有着良好的汉乐基础,早在明嘉靖年间,汉乐在大埔就已经"家诵户弦",至今汉乐演奏点仍然遍布城乡。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温梓琴
在大埔县城,粗略统计有62班的玩汉乐的班组,62班怎么算来的呢?有场所,有人员,就大埔县城这么个小小的地方就有62班。
学习汉乐,是一个要在漫长一生中用心体悟的过程,大埔的民间汉乐爱好者,大多数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全凭口传心授,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自然积累过程。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刘铨玙
要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出来,老老实实打(演奏)是不好听的,把感情演奏出来,那别人一听就舒服。
近年来,开设汉乐教学基地、幼苗培训班,举办戏剧演艺大赛、音乐会等特色活动在梅州遍地开花、尽展风采,与许许多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样,客家族群对古老的、祖先留下的音乐文脉持有真挚感情,通过口传心授的活态方式,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
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启煊
我这20年来培训的学生有五千人次,在这五千人当中成功培养了很多人才,像大埔汉剧团、广东汉剧院很多都是我们这20年来培训出去的。
文化是一种力量,广东汉乐承载着客家先民的智慧,会一直盛开在梅州这片宁静而不失灵魂的热土里。
内容来源:大埔发布
投稿sxlmmsc@163.com
标签:汉乐,广东,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