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的温暖,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偷家族》影评
《小偷家族》是目前唯一一部我看过两遍的电影。说实话,我一直逃避把一部电影看上好几遍,因为这样再次观看会让我失去对情节的猜想和预测,总觉得少了点参与感和代入感,而导致难以客观地评价一部电影的价值。
而《小偷家族》让我破了例。我没想到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时一些情节还会让我感动、使我深思、甚至引发我新的感想。我觉得两遍还不够,我还想再看上四五遍。从第二遍电影看完到提笔写下这篇影评,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不能算是用来构思吧,因为文字是当场的、即时的、是充满变数的情感表达,也许这一秒我这样想,下一秒我的情感又变了,上一秒的想法会让我觉得幼稚这也说不准。但我现在迫不及待地写下这些文字,从第一遍看完它我就早已迫不及待了。我不知道接下来我会怎样评价它,但我很期待。
不能用“好电影”来完全评价它吧,也许很多人还会说它情节太拖沓、平淡得像是白开水。看完它之后我可能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想把它推荐给全世界,而是想把它仔仔细细藏着,慢慢自己品味。都说日本导演善于拍家庭类的电影,我想《小偷家族》这部电影很好地保留了文艺片的慢节奏,慢得出奇,甚至第一遍看时我差点没有坚持下去。导演是枝裕和,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大众对他的评价,说得十分精准:一个善于打着“治愈系”旗号,让人“致郁”的导演。
所以接下来,我也不想用评价一部文艺片的视角长篇大论地谈论它有多深遂、甚至有多高尚,而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吧,谈一谈我的感想。也许你对文艺片不感兴趣,或者你不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电影,那你完全可以忽略我的推荐。我希望我的一些感想可以让真正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朋友拥有看它的欲望,或者和看过的朋友共同探讨它带给观众的震撼。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介意请谨慎!)
先来说说它是如何“致郁”的吧。电影讲述了一个奇妙的家族,甚至在普通人眼里,他们不能算是一个家族。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一共六个人的家庭,但他们相互之间却毫无血缘关系。他们是“柴田”一家,这个特殊家族中的每个人都能称作“小偷”。爸爸治是一家之主,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平时靠打些零工维持生计,是个连工伤保险都没有的“底层人”;妈妈信代在一家洗衣房工作,经常顺手牵羊拿走顾客落在衣兜中的小物件;小姨亚纪是个逃离家庭的高中生,因为父母对妹妹的过分偏爱,她不愿再回到家庭,而她的父母也像是和她商量好一样从未关心过她的下落,因此在风俗店工作的她偷走了妹妹的名字:纱香;哥哥祥太是几年前治在小钢珠店门口的轿车中救下的孩子,一直被当成儿子对待,治告诉他放在超市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并教会了他如何偷盗,;信代,这位年过半百的奶奶可以算是整个家族的“支柱”,全家人靠着奶奶的退休金和一栋房子生活,在表面上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生活中她经常去小钢珠店偷取别人的小钢珠;由里是最后加入家族的人,只有不到十岁的她是父母婚姻的意外产物,平时经常会遭到家暴,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家庭里,她幼小的心灵遭受到极大的伤害。治和祥太在夜晚路过时经常能看到这个透过围墙缝隙向外眺望的可怜小孩,因为担心由里无人看管就将她接回了自己家,谁知最后谁也不想将她送走,祥太教会了她偷窃,他们还给她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玲。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人像拼图一样组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互相关心、爱护,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而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偷”着。
而改变就这样发生了,曾经一位店铺的老爷爷温柔地告诫过祥太让他不要再带着妹妹做偷盗的事情,这是祥太内心发生改变的导火索,当治带着祥太去偷私家车中的包时,祥太质疑:“你不是说放在超市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吗?可这是放在私家车中的东西,是别人的。”之后店铺老爷爷去世了,这似乎是造成祥太发生转变的直接因素,在便利店里,为了保护妹妹玲,也为了停止偷盗,祥太故意拿走超市的东西,然后被警察抓住。
故事似乎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是说,这一家人的关系结束了。现实将这一家人永远地分开了。奶奶初枝在前段时间死去,信代揽下全部罪过,祥太被送到福利院......他们又重新破碎、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最让人痛心的是玲,又回到了那个阴霾密布的家庭,继续遭受父母的虐待,再次变成那个向外眺望,等待再次被解救的可怜小孩......
电影毫不留情地结束了,留下了现实的思考和留白。第一遍看完后我用了好长时间才从十分压抑和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它所讲述的故事是那么现实,又那么无力。它之所以致郁,是因为这种难以抽离的无力感,和满满的遗憾;他又十分现实,因为现实就是布满疮痍的,因为现实,所以它更能令人动容。
“没法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上学呢”
这是电影中祥太说过的原话。这种观念显然与大众的认知十分相悖,也许这句话是治教给他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个小男孩眼中对于知识的渴望。他用“没法在家里学习的孩子才去上学”来麻痹自己,也许这个“小偷家族”的生活窘境不能满足他获取知识的欲望,但我们还是能看到祥太躲在衣橱里研究玻璃球,从福利院回来后开心地跟治分享着自己的学习成果时眼中闪烁的渴求知识的光芒。
作为一个父亲,治教给祥太什么呢?也许在无意中,他传递给祥太一些错误信息,例如“摆放在超市里的东西不属于任何人”以此诱导祥太偷盗。或许在是非观念上他带给祥太错误的诱导,但在审讯时治说:“我只能教给他这些,我会的就只有这些。”无奈又无力。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某些做法是错的,但我认为治却教给了祥太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爱。
这种爱的学习让祥太逐渐接受妹妹玲的存在,让他懂得去保护妹妹、使他在心里早已把治当成自己的父亲,也正是这种爱,让一家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学习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固然十分重要,“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从来不是什么噱头,也许影片想通过想太的改变来体现正确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家长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也许都可以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
“还是自己选择的更牢固吧,我是说羁绊”
家人可以自己选择吗?影片中表达了这样一个“拼图家庭”,他们都是原生家庭的逃脱者,或许用羁绊去形容小偷家族的关系会更加贴切。他们都是某种程度上被真正的家庭抛弃的人,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电影中提到的“小黑鱼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被抛弃、迷失,到抱团取暖。
治和信代曾经因为防卫过当误杀了信代的老公,是被社会抛弃的“杀人犯”;奶奶初枝被曾经的老公抛弃,成全了他,自己却成为婚姻的牺牲者;被父母抛弃的亚纪其实是奶奶前夫的孙女,被妹妹夺去父母全部的爱的她选择逃离家庭;祥太是小时候被父母抛弃在车里的小孩;玲,本该是“意外的惊喜”的她却活在噩梦中。这样的六个“可怜人”像是找不到同伴的小黑鱼,最后他们相遇,成为相互的羁绊。
曾经亚纪问过治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治回答说是心,亚纪摇摇头:“是钱。”也许这一家人只是因为同样处于困境才凝结在一起,是为了奶奶的养老金而结合,但我始终相信:围坐在饭桌前的家长里短是真的,从窗口望向天空一起看烟花时的快乐是真切的,一起去海边的欢乐是真实存在的......
影片中的许多场景也正印证了这个家族发自内心的联结和羁绊:
为玲剪去头发时,亚纪紧紧地抱着玲说她真可爱;烧掉玲以前的衣服时,信代的话语是那么温柔:“他们说爱你才会打你,可是真正爱你的人是会像这样紧紧地抱着你,而不是打你。”令人动容。或许是因为信代和玲有类似的童年经历,这体现在他们的手臂上都有烫伤的痕迹,当玲抚摸信代的伤疤时,信代会笑着说已经完全好了呀。而当玲抚摸亲生母亲脸上的伤时,却换来愤怒和抱怨。这两个场景的对比让人不得不深思:
还是自己选择的更加牢固吧
治愿意为了祥太留下昂贵的钓鱼竿,逃跑时特意拿着祥太的鞋子想去救他,结尾祥太在公交车上的真情表露;坐在沙滩上,奶奶用沙子盖住腿上的老年斑,说了一声:谢谢你们;面对审讯当被问到弃尸时,信代说到:“我是把被遗弃的人捡回来,遗弃她的应该另有其人吧。”很难不让人深信这一家人心与心之间深深的羁绊和联结。
后面审讯和结尾是整个影片的高潮。这部影片连高潮部分的展现都是那么慢条斯理,却看得人泪流满面、不能自己,这或许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吧。讲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写的是底层冰点人物的故事,表现的是深遂的思考,在柔软中刺痛内心,或许这是他成为高分佳作的原因之一吧。(顺便说一句,看完这个电影我是完全被安藤樱的演技吸引了!)
关于对与错、正义与邪恶
或许很多人不能明白影片选取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小偷家族是不折不扣的社会边缘人,他们违背着正义,做着让人唾弃的“勾当”。他们是注定黑暗的、是永远不能在阳光下团聚的另类,然而,如果你仔细看后面审讯的片段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所谓的正义真的是正义吗?与所谓的黑暗作对的群体真的是光明的吗?
或许你在看电影时也有这种想法:为什么这个小偷家族的人都这么善良呢?这种善良似乎与“小偷”一词十分违和;而在后面几人接受审讯时,律师撒谎说由里自己说要回到原来的家庭、挑拨祥太说治根本没打算去救他......这些似乎是导演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也同时顺承了影片后面的发展结局,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内容:
关于家庭与家人
你认为影片中所展现的小偷家族可以称作是一个家庭吗?他们是真正的家人吗?
从看这部电影开始,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环绕。我坚信家庭是爱的结合体,有爱的家庭是真正健康的家庭。而许多人却活在缺少爱、甚至被抛弃的阴霾里。真正的家人是通过内心连接在一起的。
影片的最后,让人揪心的欺骗:
祥太从福利院逃走来看治,看似无意地发问:逃跑时没打算救自己吗?而治却回答:没有。
这个谎言,也许是为了让祥太更好地释怀过去,重新面对崭新的充满阳光的人生,就像阳光升起,昨晚和治一起堆的雪人融化地只剩上半身,两人站在候车站台,治说:“对不起,爸爸就要永远变成你的叔叔了。”以及祥太上车后治焦急地追着车跑边叫着祥太的名字,这是对家人的不舍,是真正的父爱。当祥太在车上轻轻地说出“爸爸”二字时,我就再也绷不住了。这是真正的家人之情,是关于爱、是由心而发的呼唤。
我最不愿提及的就是影片中玲的结尾。回到原生家庭,一切似乎又回到噩梦开始的地方,妈妈还是会在虐待自己之前温柔地说出“过来,妈妈给你买裙子”,唱着奶奶教给自己的儿歌,独自在院子里玩着玻璃球,停下来,透过围墙缝隙向外眺望......这种家庭甚至不配称为家人,没有爱,只有责备和厌倦,不禁引人深思。
故事结束了。我愿意相信曾经的小偷家族短暂地组成家庭,互为家人。也许他们过不好生计,但绝对过得好生活。在细水长流的生活里,互相依赖的是家人,他们相互给予、互相接受、共同经历、一起感受温暖,完成救赎。
多想让时间就停在他们一起眺望夜空的时刻。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我听过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
标签:小偷,评价,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