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试题及答案 本文关键词:公共政策,试题,答案,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及答案 本文简介:一、简答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
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
1.大众传媒是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之一。
答:对。大众传媒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施加影响。
2.危机事件能促使政策出台。
答:对。危机事件通过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机形势,形成把某类问题提上政府的政策议事日程,促使政策及时出台。
3.“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不是科学的决策方式。
答:错。“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政策决策方式。
4.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错。政策执行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5.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答:对。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6.1950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之最近发展》一书,是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丹尼尔·勒纳的系列著作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丹尼尔·勒纳被誉为“政策科学之父”。
答:错。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合作发表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之最近发展》一书,是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的系列著作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拉斯韦尔被誉为“政策科学之父”。
7.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作了题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的报告。
答:错。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全国软科学座谈会上发表了《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的报告。
8.官方政策活动者就是政治家。
答:错。官方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政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关、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9.政策工具就是制定政策时使用的笔和电脑。
答:错。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10.政策执行力是一种合力。
答:对。政策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执行国家(其代表是中央政府)意志(包括战略、规划和政策)行动力的合力。
11、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也是公共政策。
答:错。企业不具备公共权力,因而不能制定公共政策。
12.生产力标准是政策评估的唯一标准。
答:错。政策评估的标准还包括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标准。
13.实践标准是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质询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策的一种形式。
答:对。质询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之一。
15.行政监察属于我国政府系统的外部监控。
答:错。行政监察属于我国政府系统的内部监控。
16.财政困难是政策终结的原因之一。
答:对。财政困难必然引起政府采取行动终止过时、多余、无效的政策。
17.政策终结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答:对。政策产生的利益集团必然不愿意政策终结。
18.政策终结也意味着新政策的诞生。
答:对。新陈代谢是政策发展和完善的机制。
19.政策周期是指政策周而复始的运行过程。
答:错。政策周期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20.传达期限、贯彻期、和变通期是我国政策周期表现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对。这反映了中国政策变化的现实情况。
21.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写过一本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答:对。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革命”的科室革命观。
三、论述题
1.
请谈谈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性。
政策评估一般有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5个标准,由此可见,政策评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性即是政策评估者在政策评估过程对政策方案和政策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之一。
一项好的政策应该是努力实现公平、合理分配的政策。一项政策很有效率,又能取得较高的效益,但却不一定是一项好的政策,其原因有可能是造成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一项好的政策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只有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效率。
2.
请谈谈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加强政策顶层设计的看法。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跨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
“两个一百”的目标也为我们描绘出美好愿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是以往推进快速增长的动力明显弱化。
我国制造业的外需拉动已难回归以往;我国老龄人口剧增,“人口红利”大大削弱;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引领经济发展的做法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弊病。
我国经济增速已趋于回落,由快速增长期步入中高速增长期,急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二是社会矛盾趋向增多。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侵犯群众利益的做法则引发了较多的矛盾与事件。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更在挑战国家治理体系和党的执政能力。
三是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长期沿用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雾霾天气多现已影响到当代人健康。
上述分析表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比起过去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有些困难又是中下层无法解决的,需要顶层推动,呼唤全局角度的顶层设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改革做了全方位、系统化的顶层设计,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将这些顶层设计贯彻好、落实好,我们才能在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以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回顾历史,我们从来不缺少顶层设计。但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的顶层设计,脱离群众、背离民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应该予以坚决取缔或避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顶层的战略设计加上基层的实践探索,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凝聚共识,才能真正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
3.
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中怎样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一)在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我国形成了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
说到底,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为了更好的贯彻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国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如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与新闻媒体的介入;举行公开听证会;公民请愿与公民投票;协商谈判制度等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决策的保证。
因此,在任何政策形成之前,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或是当事人的自主权和想法,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反映民意民智后在制度政策。
群众路线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它是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政策的成败。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注重政策宣传。再好的政策,如果只掌握在领导者手中,不为群众所掌握,那也是无法实施的。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政策宣传,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创造一个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的氛围和环境。
重视政策实验。在推行一种新的政策之前,在某些地区试点,取得具体的经验。这是尊重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方法。
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
强制性执行手段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把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竭尽全力。
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以典型示范,促进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发展。因为群众习惯从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事情上去理解政策。
4.
请谈谈我国公共政策决策制度与西方公共政策决策制度的根本区别。
通常来说,西方国家的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是执政党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但是,政党活动还是通过种种途径渗透在公共决策的整个过程中。
在政策制定中,力量强大的政党往往通过控制立法机构的多数,将政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控制政策的制定过程,而反对党则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使多数党不得不考虑他们的主张。在政策执行中,政党通过控制和影响行政机构来实现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如在美国,政党通过获得总统的选举胜利来控制行政机构。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殊的政党,其宗旨、路线、方针和政策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要求,在各个历史时期主导着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党在国家决策体制起着政治领导的指导作用。
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决策权力分配制度中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最大特征。同时,我国的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对我国的公共政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决策权力分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请谈谈政策制定中“谋”与“断”的关系。
现在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谋”与“断”的相对分离,也就说出主意的是一个人,拿主意的是另外一个人,该特点是由决策主体集体化、决策过程程序化、决策环境复杂化、决策方式复杂化、决策对象复杂化所决定的
。也正是该特点促使形成了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成为领导者不可缺少的“外脑”。政策制定中强调建立合理的决策机制,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囊团外脑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相较于美国兰德公司等思想智库的建设,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破简单决策条件下谋断合一的决策形成机制,真正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培育和提高“谋”的系统化专业化水平,以“谋”的科学性来保证“断”的科学性,势在必行。
6.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角度谈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活力、效率因此受到影响。
经济活动有所谓“两只手”的说法,一只是“看不见的市场手”,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政府手”。如果政府“看得见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干任何事都要经过报批,进行一项投资、开一个厂、办一个公司都必须经过很多行政部门审批,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容易挫伤人们创业的积极性。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理顺两只手的的关系。政府要缩回不该伸的“手”,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为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改变行政审批的“终极”决定作用,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因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是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是适应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要求,更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
7.从公共政策参与角度谈我国网络问政的意义。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个,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随着互联的发展以及群众民主意识的进步,参政意愿的增强,网络问政已成时尚。
意义有①“网络问政”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利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落实。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②政府通过“网络”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政府权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8.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难反映的是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分析其成因,就要分析政策执行中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利益关系机制。
一、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领导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不同,对利益的要求也不同,他们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份额而产生利益矛盾。
中央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房地产价格同国民经济同步稳定增长。而作为宏观管理的中间层次,地方政府要完成中央下达的计划,帮助中央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它所追求的是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行为选择必定是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而作出的,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部分政策实行软抵制。
二、政策本身的问题。房地产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支柱产业,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国家在制定一些政策时会对由此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而担心,在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时会有所顾忌,立场摇摆不定。
而地方政府,一方面,它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另一方面,它又以土地供应者的身份成为市场的参与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势必引起利益的冲突,导致地方政府监管功能的失效。
三、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
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是对官员考核的硬指标。
如何增加财税收入,最直接的就是用房地产作“突破口”,既能使地方政府从地价中获得财政,又能突出在职期间的政绩。
因此,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之间始终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6类考生可以保送上大学,民间议论纷纷
教育部曾经做出明确规定,六类考生有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第一类
省级优秀学生。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评选出的省级优秀学生,可获得高校保送生资格。
第二类
奥赛获奖选手。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5项比赛的省级赛区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中生,具有保送生申请资格。
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决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高中生都有保送资格。
第三类
竞赛获奖选手。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奖项的高中应届考生具有保送生资格。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竞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生也有资格向高校申请保送。
第四类
外国语中学学生。全国有16所外国语中学可向高校推荐保送外语人才,这16所外国语中学分别是:天津、石家庄、长春、济南、南京、杭州、厦门、南昌、武汉、重庆、郑州、太原、成都、深圳外国语学校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含浦东校区)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中。
各校推荐的比例不超过本校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20%。具有保送资格的考生只能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6所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外语系、专业。
第五类
获奖运动员。获得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六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的运动员,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他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以免试进入大学学习。
高校还可以组织单独入学考试、开办预科班等形式招收运动员入学。
第六类
公安英烈子女。公安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普通公安院校招收公安英烈子女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全国公安系统革命烈士(生前系在职在编民警)或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战线一、二级英模的公安英烈子女,只要高中毕业,年龄不超过22周岁,经审核条件合格者均可被保送进入公安院校深造。
入学后,英烈子女将享受学费全免待遇,毕业后原则上分配到英烈所在地公安机关工作。
对于上述6类考生可以保送上大学的政策,民间争议很大,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是,保送上大学政策是否有违公平竞争的规则?
请认真阅读上述案例后回答:
1.你是否赞成一张考卷定输赢的高考规则?
为什么?
2.请从中国目前现实分析高考保送生政策的利弊。
1、我赞成。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迄今为止已经有37年的历史。期间高考制度时有微调,但总体的精神并没有改变,这就是:“一考定终身”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尽管高考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公平现象,但仍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制度设计。
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光为中国选拔到了正确的优秀人才,也为世界各国的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中国的高考确实给了出身贫穷家境的聪明孩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完全以成绩作为大学入学唯一标准,这比其他任何全国性考试系统都更具公平性。
2、利:高考保送生制度的推出,对减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不拘一格选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保送生制度对特殊人群的关照,也有兼顾社会公平的考量。
弊端:在执行的过程中,高考保送生制度问题频出,一是“推良不推优”甚至“推劣”不推“良”,沦为少数重点中学提高“名校升学率”的工具;二是走后门、拉关系、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社会腐败的一个灾区;
三是农村和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保送生制度成为拉大教育鸿沟的工具;四是部分高校已不再完全信任“保送”,开始“加试”检测保送生的质量;五是多数不具有某学科特别的培养发展潜能,而是异化为急功近利的单科应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二:某省高考政策作出调整,实施面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和“异地高考”政策
昨日,记者从某招生委员会获悉,今年该省高考政策将有如下内容调整。
1、实施面向农村专项招生工作。
今年该省将在省属本一批招生高校及部分本二批招生高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专门面向户籍在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阶段具有当地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且在当地报考的考生中进行招生。
2、全面实施“异地高考”政策。
今年该省普通高考第一次全面实施“异地高考”政策,据统计,共有3600名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参加该省普通高考。
请认真阅读上述案例,并且从公平正义角度分析面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和“异地高考”政策的意义。
实施面向农村的专项招生工作、全面实施“异地高考”政策、重点高校扩招农村学生等等政策层曾被统称为“高考扶贫”政策。
“高考扶贫”尽管对个体而言未必公平,却传递着社会公平的温度,符合“最大限度优先于最少受惠者”的正义逻辑。
有数据表明,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仅占1/7;北京大学最近一些年农村学生比例在10%到15%之间。
因为优势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其实意味着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用同样的标准去录取,对农村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
如今,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地方出台“高考扶贫”政策,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下,在短时间内无法让农村学生享受和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对农村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偿,契合公平与正义的伦理。毕竟,不能让城市学生占尽所有的优势,这才能更贴近公平。
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了,那么则理应在高考政策上向农村倾斜。
教育不公,其实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三个方面。
重点高校里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悬殊比例,向我们展现的是教育的结果不公,其根源显然在于城乡教育的起点不公、过程不公。
一个社会,暂时存在某种不公平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逐步消除不公平的渠道。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若教育的起点、过程是不公平的,则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不公平的;若教育是不公平的,则社会不公就很难消除。
社会前进的脚步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而教育公平又是所有人拥有公平发展机会的第一块敲门砖。
扭转重点高校中的农村学生比重的下降趋势,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12
标签:公共政策,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