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书>生活百科>阿城的《棋王》中王一生的人物形象??谢了哦!

阿城的《棋王》中王一生的人物形象??谢了哦!

2023-04-07 12:14:56 编辑:join 浏览量:606

阿城的《棋王》中王一生的人物形象??谢了哦!

何连生棋人棋事 在苹果园地铁站候车的人群里,在门头沟向阳东里的那个街心花园里,在矿务局前的那间餐馆里,没人对那五十开外、头发花白的半大老头投去关注的目光。 在门头沟新桥路街头的那个棋摊儿前,两个下棋人旁若无人地抬着杠,为跳马还是出车争得面红扰信耳赤,那半大老头看着他们,皱着眉,摇着头,叹口气,扭身儿走了。 那俩人还在争,他们不知道那半大老头玩儿了一辈子棋,是象棋大师。 一部《棋王》: 阿城走红文坛 谢园亮相影苑 1984年第7期的《上海文学》月刊刊登了一篇名为《棋王》的中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好评如潮,引起轰动,作者阿城一时间名声大噪,大红大紫。隔了一年,这篇小说又与邓友梅的《烟壶》、张洁的《祖母绿》、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以及李存保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入选中国小说年鉴中篇小说卷,并荣获该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7年,曾导过《生活的颤音》、《都市里的村庄》、《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多部优秀影片的著名导演滕文骥将《棋王》搬上银幕,从而造就了一个后来大红大紫的演员——谢园。 电影对小说做了些许改动,其情节是—— 北京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孩子叫王一生,其家境贫寒,度日艰难,但独迷象棋,呆迂且痴。一偶然机会,得异人授书指点,于是参得棋道,悟得棋艺,具备了“棋王”的素质。时为“文革”动荡之时,王一生告别北京,支边插队。在落户之地,王一生粗茶淡饭,衣破腹空,聊赖枯寂,自言:“何以解忧,惟有下棋。”于是,他到处寻找对手,寻遍了四周的山山水水、十里八乡。有一高手,叫“钉子李”,是世家后代,性情狂傲,其将自己的老将用钉子钉在棋盘上,如对手将他让他的老将挪步,他就认输,但他从未遇过对手。在一次棋赛中,王一生岩氏“车轮大战”力搏八人,获胜之后,“钉子李”按耐不住,终于出山,但只是差人“传棋”,人并不到现场。即便如此,当时也万人空巷,千声鼎沸,王一生挑灯夜战,越战越勇,在胜利在握时,“钉子李”派人乞和,王一生应允……一两年后,王迁升象棋队,从此罢棋,不知所终。 拍戏的时候,谢园有一道具书包,里面有副象棋,为找“棋王”的感觉,他走到哪儿下到哪儿,剧组里的人都下遍了,也没找到“棋王”的感觉。正在困惑之中,导演为他请来了小说《棋王》的原型何连生。有位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何连生果真出手不凡,几个回合谢园连连惨败,可他败得高兴,他注意到何连生下棋的时候,基本上不看棋,但出手极快,连想都不想,往往是谢园的棋子还没落下,何的棋子都码上了。何连生和电影《棋王》中的棋王王一生下棋时不说话恰恰相反,他一边下棋一边说个不停。他说他离开北京已经十九年了(何连生1969年插队,拍电影是在1988年),他说他当年和阿城分在同一个农场,相距虽不过三十里却无缘相识。他说他有过电影中“九局连环、车轮大战”的壮举,虽不像电影中写的下盲棋,可比下盲棋还累,他说:“那时,我在知青中下棋是有名的,没赶上参加比赛也是事实(电影中有没赶上参加比赛的情节),实际上,那场比赛是知青们哄起来的,擂台就摆在现在景洪的工人文化宫。当时,文化宫还没盖起来,那片空场子全是虚土,就在那个场子里摆了十张桌子,都是下明棋。我同时跟十个人下,绕着那些桌子走来走去,不知走了几百圈儿。到后来看棋的人越挤越多,每走一步棋我都得挤着过去,尘土飞扬中我东摇西晃,简直头晕眼花,辩不清方向了。可也不知怎的,每挤到一个粗李散棋手面前,一看见棋盘,脑子又非常清醒。后来累得撑不住了,只能凭感觉下。最后能不能赢、是不是赢了我已经不在乎了,好像糊里糊涂地听大家喊,说是我赢了……” 何连生给谢园上了这课之后,使他找到了感觉,把握住了“棋王”的表演要领,使他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并使他在国内外电影评比中获奖。 放映的时候,没人注意片头一晃而过的一行字:技术顾问——何连生。 有朋友开玩笑说,一个何连生成就了两个大腕儿,一个影星谢园,一个作家钟阿城。 如梦人生: 一半付与云南 一半留与京西 电影中,“棋王”王一生最后“迁升象棋队,从此罢棋,不知所终。” 而何连生却未走出红尘,在芸芸众生中,按自己的轨迹,生活着…… 何连生1949年生人,自小在宣武区南横街长大,上托儿所时,班上两个小朋友会下棋,受熏陶,也跟着学会了下棋。1962年,进入先农坛体校学棋,师从侯玉山。 那时候,何连生爱好广泛,学唱戏,学摔跤,学武术,没闲着的时候,用他的话说,是 “吹拉弹唱、刀枪棍棒,全爱。”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下棋,除了在街上下,在体校下,还上茶馆下,——家门口的“南横街茶馆”、天桥的“天桥棋社”、前门的“冰窖场茶馆”、崇文门的“青山居茶馆”、朝阳门的“如意居茶馆”都有过他观棋下棋的身影。他看过笔者的《传奇大师臧如意》之后,特意指出了一个差错,他说:“菜市口的那个茶馆叫‘松荫轩’,而不是叫‘孙逸轩’,——‘松荫轩’,我老去。” 笔者借机在此做个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1964年,何连生获北京市少年象棋赛冠军。 1966年,何连生初中毕业,1969年去云南插队。 他在的那个小山村叫“曼景康”,在西双版纳,距景洪县城有四十多里的山路。那是云南最边远、最贫穷的队——那时叫农场,只能在山的缓坡上种点儿老玉米、黄豆、花生,也养点儿猪、马、牛。何连生说,那时侯一人一月能买一斤煤油(山村无电,点灯用)、两包火柴,三个月能买一条肥皂、一袋儿牙膏。 西双版纳是亚热带气候,一年只分两季——旱季和雨季:旱季老是暴土扬尘的,种菜种庄稼挑水浇都浇不过来,几乎到了种什么不活什么的程度;雨季一天下十几二十几场雨,没干的时候,种什么都给你冲跑了。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知青们过着最原始的生活,他们终日为口腹奔命:上山打蛇、逮唧鸟儿、挖土蜂蜜,当时知青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是绿的就是菜,只要是动的就是肉。 何连生说,干一天农活之后,还要自己做饭。没油没菜甚至没有盐,只能干吃白米饭——白米饭有定量,不能敞开吃,吃亏了,在没米的日子里就得挨饿,所以做饭之前都先称米。他说,由于没油水儿,人们饭量都大,上海有一个知青叫蒋春香,女的,高矮胖瘦都一般,她一顿吃了用二斤三两米煮出的米饭,整整一大钢精锅! 他讲这事时很严肃,像七十年代的“忆苦思甜”。他说:“当然,也不是老干吃白米饭,赶上家里寄来‘酱油膏儿’,就沏碗汤,泡米饭吃……” 采访到这的时候,笔者想起了棋界高人柳大华。柳比何小一岁,也插过队,但他向笔者谈起他的插队生活时语态轻松,甚至有些怀恋的劲头儿。为什么呢?笔者揣摩环境在起作用。柳大华插队在湖北孝感地区,离武汉百余公里,比何连生的“曼景康”富饶许多,无口腹之累,因而收工之后可以静下心来钻研棋艺。 而何连生在那食不果腹的日子里,与中国决大多数知青一样,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生活心灰意冷,除了上山放牛放马,收工做饭,别的都舍弃了。用他的话说,是:“饭都吃不饱,还下什么棋!“ 从1969年到1974年,五年间他没摸过棋子。 1974年,北京的棋友给他来了一封信,告诉他中国将恢复棋赛。 好像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他一下来了精神,把逃脱苦海的希望全寄托在棋上,他四下寻棋谱,找高手(当地闭塞,棋技落后,找了一溜够,才发现无出其右者),准备在未来的赛事中一显身手。 他下棋的事迹在知青中广为流传,被阿城发掘之后,这才有了《棋王》。 在后来的比赛中,何连生数次获得云南省象棋冠军。 再后来,他调到云南体委,在省象棋队做教练、队员,在全国大赛中,多次打入个人和团体前12名。 1993年,在外漂泊二十五年之后,携妻女返回北京,落户门头沟。 在代表北京矿务局、中国煤矿象棋队参加的各种比赛中,成绩斐然,名次前窜迅速。 2000年,何连生才过半百,便退休,“颐养天年”。 端起酒杯,追述往事,有两件事令他难以忘怀,一件是在央视讲棋:从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整整三年,每周五晚九时首播,第二周二、三重播,每次一小时,那时,他和他的搭档谢思明、常婉华成了棋迷的偶像,“听何连生讲棋”,成了许多棋迷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另一件就是小说〈〈棋王〉〉和电影〈〈棋王〉〉。 不过,“棋王”老矣,春节期间,在京郊顺义,棋迷热拥张强,而冷落何连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若不是“尾声阶段”施展盲棋功夫,“棋王”威风几乎丧失殆尽了。 饮酒论棋: 时而喻之垂钓 时而扯进梨园 在棋界,何连生有“醉侠”之称。 “醉侠”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他能喝。笔者与他数次吃饭——涮羊肉,他一次能喝一瓶半二锅头,且喝得自觉,不用人劝;再一个是下棋,他说:“我是个怪棋手,别人不走的棋我走,别人不用的着儿我用,别人看我的棋稀里歪斜,像打醉拳……”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何连生每年都有自己的新成果并付于实战,如“反鸳鸯炮”等等,他常用一些看上去歪歪斜斜、站立不稳而暗含杀机的着法夺得胜利,如1986年对河北老将刘殿中,以双中炮对屏风马开局,几个回合之后,何连生走成窝心炮,两炮架于当头,为了取势,他先弃马,又弃车,趁势吃炮,破士象,形成绝杀;又如1989年与浙江于幼华(于到火车头体协之前)对阵,于有棋坛“拼命三郎”之誉,以“拼”见长,而何连生比他拼得还凶,起手走出了“反鸳鸯炮”,走十几步就赚了对方一个子,早早地奠定了胜势。 醉棋又醉酒,是为“醉侠”。 何连生能喝,但不醉,只是话多。他能把“文革”前到茶馆与业余高手赵连成、李景勋以及臧如意下棋说得眉眼清晰、详略得体;他能把当年跟牛街高手钱德仁、王小六学习摔跤的解说得范儿是范儿,事是事,闭着眼听,脑海里能出现当年的情景。 不过,好听的是他对自身、对时事的议论,现把与本文有关的几句话实录一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原来下棋只是玩儿,后来为了‘逃离’那个环境,下棋成了跳板,成了职业,得靠它养家糊口,成了这棵树上的虫子,只能钻这块木头,还得使劲钻…… “下棋有点儿像逮鱼:你爱钓鱼,是钓鱼爱好者,打算一大早儿去钓鱼,起来一看天儿不好,得,不去了,回屋接着睡;即便去了,骑了一百多里地,守在水边儿钓了一天什么也没钓上来,得,拍拍屁股回去了,也不觉得十分失望,因为你注重的是这个过程,乐在其中了。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渔民,你靠钓鱼为生,你钓不上来你就得饿着,而且你的老婆孩子都得饿着,这对你对你全家都是十分痛苦的事…… “一个戏迷、票友,吃饱了喝足了,带着胡琴、锣鼓,讲究点儿的带上行头去唱戏,又拉又敲又唱,白唱,过足隐了,累了,饿了,挺高兴的回家去了;可作为专业演员就不行了,名演员就数得着的那么几个,梅兰芳、马连良,其他演员都是不出名的,不出名也得吃饭也得生活呀,怎么办?只能跑龙套,用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钱养活一大家子人,他是不是很痛苦?棋也一样,一百个下棋的,出名的也就是头六个,那六个有饭吃,那九十四个还得想别的辙,下棋之外,还得教教学生讲讲课,补贴补贴……棋、戏只能成就少数人的帝王霸业,决大多数人只能跟着哄,做陪衬人物;我做帝王霸业不够格,梅兰芳、马连良,特大超特大,我想都不想,我只是一个中上等的大师,不能说是强大师,可好多特大我也杀过,有的特大到今天也没赢过我(有点儿离谱,打住)……”

标签:棋王,中王,阿城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aishu.com/life/88201.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