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眼子菜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水案板(《分类草
药性
》),金梳子草(《民间常用中草药汇编》),案板芽(《陕西中草药》)。
基源:为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的全草。
原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Benn.,又名鸭子草、水案板、牙齿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鸭子草(《中国植物志》)。
历史: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眼子菜,如张目,年年盼春怀布谷,犹向秋来望时熟。何事频年倦不开,愁开四野波漂屋。采之熟食。六七月采。水生泽中。青叶背紫色。茎柔滑而细,长可数尺。”《植物名实图考》:“牙拾草,生云南水中,长根横生,紫茎,一枝一叶,叶如竹,光滑如荇,开花作小黄穗。”考图及说明即本种的一部分。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茎长约50cm。浮水叶互生,花序下的叶对生,叶柄长6~15cm,叶片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4cm;沉水叶互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托叶薄膜质,长3~4cm,早落。穗状花序生于浮水叶腋。花序梗长4~8cm,比茎粗;穗长4~5cm,密生黄绿色小花,花小,绿色,花被4,雄蕊4,花柱短。小坚果阔卵形,长3~3.5cm,腹近直,背面有3脊,先端两条较钝,基部通常有2突起。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7页.图6843)
生境与分布:生于稻田中。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各省区。朝鲜、日本也有。
此外尚有小叶眼子菜P.cristatus Reg.et Maack的全草亦同等入药。植株较小,浮水叶长1.5~3cm,宽4~10mm,沉水叶细条形。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生药
采集:3~4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
含木犀草素-7-双葡萄糖甙。
重庆医药 1984;13(3):47。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苦。” ③《贵阳民间草药》:“甘、微涩,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驱蛔。
主治:痢疾,黄疸,淋病,带下,血崩,痔血,蛔虫病,疮疡红肿。 ①《分类草
药性
》:“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臌胀,痒子。” ②《四川中药志》:“消气臌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③《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急性结膜炎,黄疸,水肿,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外用治痈疖肿毒。” ⑤《贵阳民间草药》:“治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滇南本草》:“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楂各等份,砂糖6g同煎服。”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眼子菜30g,红椿根皮15g,槐角15g。装入猪直肠中炖吃。”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水肿:眼子菜60g,仙鹤草、石菖蒲各30g,水煎服。” ④重庆医学院《新医药学》1971;(2):“治蛔虫: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15g,开水调服;或15g药粉加水150ml,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手册》:“治腰疼:眼子菜根30g,研粉,白酒冲服。” ②《滇南本草》:“治黄疸病:眼子菜30g(生),煎水内服。” ③《贵阳民间药草》:“治热淋:眼子菜60g(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④《贵阳民间药草》:“治火眼: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 ⑤《陕西中草药》:“治疮疖:眼子菜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⑥《湖南药物志》:“治红淋白浊:眼子菜全草15g,水煎服。” ⑦《湖南药物志》:“治便秘:眼子菜全草60g,水煎服。” ⑧《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尿路感染:眼子菜全草15g,水煎服。”
食疗:①《湖南药物志》:“治吐血、咳血:鲜眼子菜全草15~30g,猪瘦肉适量,炖服。”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妇女干血痨及小儿疳积:水案板(研末)3g,鸡蛋1个,煮服,1日1次。” ③《贵阳民间药草》:“治常流鼻血:眼子菜30g,绿壳鸭蛋2个,以眼子菜煮汁,汁煮蛋花,1次服用。”
标签: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