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书>百科问答>如何评价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

如何评价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

2023-06-20 20:50:23 编辑:join 浏览量:542

如何评价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

《不差钱》本身属于急就章的一部佳作。

当时是只有12天创作时间,因为之前的小品《送蛋糕》由于突出男女关系,有很强烈的性暗示成分,被下马了。于是赵本山带着之前合作了两年春晚的徐正超,跟新手下尹琪,加班加点赶了一个这个出来。(崔凯负责把关)

尹琪算是个不得志的喜剧大家,我朋友以前是他的大学同学,据说每年艺术节,尹琪自编自导的喜剧小品,已经成为学校最热门话题。但后来一直在辽宁台做小节目,很不容易才攀上赵本山,又赶上他日落西山的时候。而《不差钱》,应该是尹琪做过的最大影响力的喜剧作品。

由于我自己也写喜剧,所以翻看很多创作者的相关作品,尹琪算是比较有创作洁癖的一类,不愿意用太多网络语言的梗塞进去。从他一力创作的《废柴兄弟》,与《爱情公寓》相比,就可看出这种喜剧创作者的坚持。

《不差钱》的戏剧结构其实挺弱的,核心矛盾就是徐正超当时在饭店,看到的一个事情,一个食客给了服务员小费,让他一会儿点菜的时候,凡是贵的东西都说没有。后来被放大成了一个小品。而原先被毙掉的《送蛋糕》,其实要在喜剧效果跟剧情复杂程度上,都远高于这部,后来被拿到赵本山的老地盘辽宁春晚播了,效果极佳,没看过的朋友可说是终生遗憾。

但《送蛋糕》属于那种绝无任何正面意义的作品,也只能对标《不差钱》这样纯娱乐+才艺表演的展示类喜剧,才有可比性。像反骗的《卖拐》、讴歌改革开放的《昨天今天明天》,讽刺乡村官商勾结的《拜年》,内涵都是《不差钱》、《送蛋糕》这类作品所无法企及的。这也是赵本山后期小品的一个尴尬之处,喜剧水平依旧很高,但思想上的拔高已经不存在了。

我相信这不是由于赵一味追求搞笑,而是因为审查制度的逐步严格化,以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节目立意需求所导致。

其实《不差钱》的商业价值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这在赵本山小品里是不多见的。因为他的作品往往是两者并行,多大的艺术成就,就有多大相应的影响力。

真正艺术性不高,但足够热闹,且在民间引起极大反响的,其实也就《卖拐》的续集《卖车》,以及这部《不差钱》。

而且两者有个相似之处,就是都靠了取巧的元素走捷径撑起整台戏(卖车是靠当年流行的脑筋急转弯,不差钱是靠小沈阳在二人转舞台磨炼多年的才艺表演),剧情转折都比较弱化,但还是由于演员的优秀表演,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不差钱》的续集,《就差钱》。这是个较少人看过但很有意思的作品,艺术水平远高于前者。但最后被放到了辽宁台春晚播,所以南方观众不太熟悉。

这部的编剧是赵本山的金牌编剧何庆魁,带着尹琪一起做的。与《不差钱》的“徐正超+尹琪”攒稿/崔凯把关,在阵容上可谓是有很大分别。何庆魁的笔力实在是难以小觑,生生的把一个原本才艺展示为主的小品,改为了乡村人情的讽刺活剧。

看过这部小品的,会对里面赵四的角色拍案叫绝。这是《不差钱》中不具备的大角色,讽刺性极强,且将“爱面子”与“爱钱”的里外人性,做了非常好的刻画,至今回看,仍是叹为观止。

有人说《不差钱》是赵本山江河日下的开头。其实也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他开始老态毕现,而且逐渐将自己的戏份削弱,就像《长江七号》之于周星驰、《舞台春秋》之于卓别林一样。

但无论怎么说,《不差钱》已经是现在春晚舞台难以见到的精品了。也许沈腾的班底能攒出质量相对接近的作品,但别人很难了。赵本山的传奇年代已经过去,只剩下无尽的怀念。

我觉得它算是春晚小品的一个分水岭了。

在这一年之前,“小品王”换过人,但没有换过的是效果。从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这第一代“小品王”表演了吃面条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他们的小品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平。80年代末,赵丽蓉老师亮相春晚,在90年代中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品王,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至今都是经典。赵本山在99年,陈朱二人退出春晚、赵丽蓉小品效果有所下降的这一年和宋丹丹一起,成功塑造了“白云黑土”这两个角色,昨天今天明天的小品类一等奖实至名归,01年的卖拐更是使铁三角深入人心,凭借着“白云黑土”和“大忽悠”这两个系列,赵本山成为第三代“小品王”可以说实至名归。

但是随着高秀敏去世,范伟和宋丹丹相继退出春晚,赵本山的两大招牌系列小品不得不彻底结束,他开始选择给徒弟当绿叶这条路。如果说白云黑土系列里赵本山和宋丹丹两人各占一半的包袱的话,09年到11年的春晚小品中很显然赵本山本人是没多少包袱可以抖的,主要的笑点都是靠他的徒弟表演的。所以我当年看直播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不是以前的赵本山小品了,这小品的主角不是赵本山,而是小沈阳。但是在我看来,小沈阳跟他师父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只是那一年春晚其他的小品更不行,矮子里面拔高个,不差钱就算相对好的了。

然而,我觉得后面两年赵本山带徒弟的春晚小品还不如不差钱,明显是在走下坡路,以至于赵本山本人在他最后一次上春晚的小品的结尾部分都在自我吐槽“不想看赵本山那张老脸,太俗”,第二年赵本山因病没能上春晚,至此也就告别春晚了。赵本山之后,虽然也有以沈腾为代表的开心麻花这一优秀的新鲜血液注入,蔡明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小品的话题度,但是我觉得整个小品的“画风”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论是沈腾还是蔡明,恐怕都难以成为没有比较大争议的第四代“小品王”。而我觉得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说就是2009年除夕夜,赵本山带着小沈阳登台表演了《不差钱》。

如果把历届春晚的小品,比作春晚的王冠,那么这部小品《不差钱》就是我心中王冠上的明珠之一。

完全不同意那些“专家”说这个小品主题格调不高,这部作品主题就是一个农村老大爷为了让自己有本事的孙女不甘于蛰伏于小农村,想出人头地,而努力上进的故事,故事本身的主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较励志。

而问题在于,老大爷在努力中,采取的手段并不光明,这也就是那些所谓“专家”诟病的地方。

可是从古至今,有哪一种制度,可以让一个有天赋的农村孩子,在无资源无背景无学历,三无的情况下,出人头地,走进大众的视野?本山大叔想去央视,如果传言不假,当年本山大叔可是斥巨资,买了两箱茅台 ... 可以说 ,这部小品里的丫蛋儿角色,就是本山大叔年轻时候的写照,想出人头地,却苦无门路。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我们应该全力消除这种现象,而不是刻意回避这种敏感的话题,因为真实往往就是如此。

如果没有辛辣的讽刺,就没有一个绝对高度的作品,而《不差钱》完完全全的做到了。

讽刺1,当时的中国各地以洋产品为荣,所以有了-苏格兰调情,这个奇葩名字的饭店。

讽刺2,当时国内农民想出头,走进大众的视野,不像现在有快手,抖音等平台,几乎只有选秀节目一条路。(不要说什么学习之类的,你去农村看看,再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看看,就知道教学质量差距到一个什么样夸张的地步)

讽刺3,如果大家对本山大叔那段对白:“我,家里怎么困难,怎么不容易,那段”,大家也都明白讽刺的哭七关的笑谈。

讽刺4,充分体现了农民想走门路,却不想花大钱,那种农民式的狡猾,我辛辛苦苦赚的钱,凭什么全给你吃了。虽然小品里不是这么说,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国家的农民并不傻。可笑的是,总有人把他们当傻子。

还有的讽刺大家看懂就算了,说出来可能会被举报。

上面说的是小品立意与格调,下面说一下演员的表演

本山大叔 ... 如果不是受到语言的限制,本山大叔在幽默表现上,和卓别林,金凯瑞,那种巨匠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以说,他们都是幽默喜剧的天才,独一无二的那个群体。“土神”赵本山当之无愧!在《不差钱》作品里,本山大叔属于贯穿全场的一条线,穿起来,小沈阳,丫蛋儿,老毕的表演。本山大叔不是主角,是主捧哏的那种。很多捧哏的表情和动作,至今都是流传甚广的表情包...同时,想做到让小沈阳,丫蛋儿,老毕的台词出包袱笑果的本事,说真的,太难了。换个人同样的台词,同样的动作,他们也做不到同样的效果,毕竟,这个世界,赵本山只有一个...大家看到本山大叔,往往已经开始笑了。

小沈阳,我强烈的怀疑,这家伙给自己加戏了(我比较腹黑),一个春晚小品23分54秒,在那个年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传言小品结束后,小沈阳受到了本山大叔的怒斥,无法知道真假,但是,如果是真的,几乎可以判定,他自己加戏了,(可以当我腹黑瞎说)。但是因为这部小品里,小沈阳的表演,太自然了,几乎看不出哪里有不对,哪里有自己加戏的地方,而春晚之后火遍全国的情况,也是老百姓对他表演的肯定。无可挑剔,一战封神。

丫蛋儿,怯口的表演从始至终,小品中间,小沈阳表演的时候,她也会给自己在角色里表现出,不甘,甚至有些埋怨小沈阳的表情,而一曲《青藏高原》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大多数普通人的感想应该是这个丫头是谁啊,真厉害,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啊。诸如此类的心情。

老毕 ,嗯,那个,不说了,过 ...

总结,这个作品在当时,也有借用其他的一些梗,但是所有的梗放在一起,非常合理,恰到好处,笑点密集,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小品节目里最顶级的作品。

从这部小品之后, 再到现如今春晚 的 质量 来说,可能 是绝唱了 。

江湖的传说,一直被模仿,不会被超越的那种。

如果,硬要给本山大叔安一个不好的说法,就是...

本山大叔没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和他同水平,甚至超过他的年轻人...真的遗憾!!!

毕竟喜剧天才,是不可能按流水线打造的 。

9不差钱这个小品真的是个分水岭

诚然它本身已经不是“赵本山小品”了,但它本身水平至少还是在线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下坡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不差钱是春晚历史语言类节目的强弩之末

第二年的就差钱,已经明显很直白地不行了。然后就是春晚语言类节目主力阵容的换代,新一代的话剧咖们对春晚小品这个舞台,无论是从“天才”,还是“诚意”,还是“态度”,还是“努力”这四个角度来说,都差了好多

郭冬临牛莉的城市市民生活题材的小品系列,算是中青年接力的承前启后,然而,承前了,启后没启动

现在被认为春晚语言节目核心输出的沈腾团队,我就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上春晚这么多年的最高水平,依然没有达到当年的强弩之末的《不差钱》的水平,其实也达不到郭冬临的水平和巩汉林的水平

比如说,就仅仅对比郭冬临牛莉,沈腾他们给你留下过什么“冲动是魔鬼”“一句话的事儿”这样的集体时代记忆吗

至于赵丽蓉和陈朱,那是田园时代,你看我比较的时候第一时间都没提黄宏宋丹丹和郭达蔡明。

但其实真要说拐点,也就是前面开始有这样趋势的苗头,从白云黑土系列的小崔说事儿就开始了

高秀敏去世,范伟单飞之后,如果说小崔说事儿算是给白云黑土一个callback,那么后面的策划和火炬手则是给这个IP强行续命,虽然不是巅峰水平,但碾压后来的小品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个系列的价值压榨完毕之后就有了不差钱,但至少第一年,小沈阳和鸭蛋没给老赵丢脸

可也就止于此了

从那之后,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当年的小品创造网络流行,而如今的网络流行创造当年的小品

后来的小品,失去了生活化的视角

我在这个回答里说过,为什么后面的小品,首先梗就不好笑,而且也失去了其题材本应有的生活气息

感觉后面这些小品,不论是从剧本还是表演的角度看,都已经失去了生活化的对接,且不说例子里的海清这种话剧、电视剧咖

就算是沈腾马丽,都有一种“他们自己在演他们所以为的那个空间的生活”的不真实感,或者说,你能看出他们是在卖力“演戏”,而不是觉得这个小品中的事情是生活中自然发生的

无论是对基本定位的拿捏,还是对话逻辑,还是整个表演空间和观众,和电视观众的距离,都远远不如赵丽蓉、赵本山、陈佩斯这些艺术家

就单比较郭冬临牛莉和沈腾马丽,我们都能看出来,前者演的是家庭生活中的非常自然的惯常对话、行事场景,只不过经过一定的喜剧化提炼,基本气质仍然是生活化的

而沈腾马丽,就说今年的小品吧,明显底层表演逻辑都是异化的,就是探病然后让人装病搞得神神叨叨这个立意本身,就是“要用一个异化的假设”来“反应社会的什么什么”,它看似讽刺,其实并不真实,你基本创作思路都从生活中异化出去了,你的基本的表演心态和舞台距离逻辑,自然看起来是“你演你的,观众看观众的”,说白了叫耍猴儿,观众并没有实感

因为观众已经看不到赵大叔赵奶奶那种很质朴很真实的“人”的形象了

我们这出一种圆柱形冰棍,在《卖车》那年,叫“南波万”,在《心病》之后叫“拔拔凉”

现在名字也没变,我昨天还买到了个

对于小沈阳来说,不差钱是一部出道即巅峰的作品,2009年,小沈阳横空出世,当时甚至有视频将小沈阳与周星驰相提并论,可见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同时可见春晚舞台的巨大影响力。随后,小沈阳开启了影视歌多栖的演艺道路,从此再也没有产出不差钱这种影响力的作品,一手春天的牌,打到今天这个局面,也着实让人惋惜。

对于赵本山来说,这部作品则代表着赵本山时代的余辉,虽然其后还有诸如《就差钱》、《相亲》等优秀作品,但赵本山在这些作品中已经不是最大的笑点输出者。

不差钱的主题十分阳光,虽然其中也不乏讽刺性言论和行为,但核心却是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扬。从小沈阳的人物设定来说,具有十分励志的正面价值,毕竟作为一个服务生,能够受到乡里文化站站长的肯定,并被推荐给星光大道的老毕,而老毕又肯屈尊前往考察,这本身就非常和谐。由此,可见这是一部颇为浪漫的作品。

当然,阳光的理想背后,也定然具备某些不那么阳光的现实。小沈阳与赵本山之间的君子协定,是整部小品的主体,撑起了剧情矛盾,而在这一段中,二人的表现,却是极度现实的。小沈阳为了一百元消费,可以帮助赵本山把事情兜得明白儿的,这种略显反面的行为实则是被社会所默许了的不诚信。

这种本应讽刺的社会现实,反倒习以为常到不必讽刺,这才是最让人细思恐极的东西。当然,这种评判的维度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便不再赘述了。不差钱总体来说,是一部剧情流畅饱满,但主题不够深刻的上下之作。

除了这部《不差钱》,小沈阳的喜剧小品也还有一些成作,包括辽视春晚和《欢乐喜剧人》中的部分作品。就我看过的小沈阳参演的小品中,辽视春晚《疯狂粉丝团》绝对是上上之作,只不过小沈阳的戏份过于疏散,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品。

小沈阳和赵本山的其他弟子一样,具备独特的搞笑绝活儿,比如他能发出某种搞笑的不男不女的声音,这是天赋,也是限制。而《不差钱》成功之后,他一夜爆红,纷繁的选择也势必会对他尚未成熟的巨星之心受到冲击,于是这位原本根正苗红的下一代小品王折戟于商业化,不得不说是小品史上的又一悲剧。

现在的网友阈值降低了不少。以前刘德华还被称为偶像派没演技,现在被称为演技标杆。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连赵丽颖都成了演技标杆了。真吐血。

回到《不差钱》。

个人观感很差,完全没有赵本山小品一半的水平。

如果把它称为小沈阳小品,没问题。称为「赵本山小品」,就差太多了。

不仅是尬的地方一大堆,不少情节也缺乏铺垫,很突兀。尤其是对于没看过《星光大道》和不知道阿宝的观众很不友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必须先看过一定程度的「原作」。

另外,很多人说什么小品就不该涉及什么政治、传播什么思想。

其实恰恰相反,这部《不差钱》以及背后的《星光大道》,本身就是在宣扬「老百姓中多人才」的思想,赵本山小品向来立意极高。

其他小品,差的就在于他们完全做不到兼顾「立意」和「搞笑」,也就是「编剧实力差」,这才导致不好笑。

如果非要在二者选其一,立意明显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搞笑才是其次。

《不差钱》其实在各方面做得挺差的。

当然,你也得看和谁比。

和赵本山相比,连一半的水平都不到,我觉得赵本山为了临走之前扶徒弟一把,才勉强参加这个作品,而且自己还是做配角,把赵本山系列小品水平硬生生拉下了一个档次。不值得。还不如直接让小沈阳自己上,他不上场。

当然,如果你非要和这之后的不好笑小品对比,那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动辄拿流量明星比演技,搞得几个小学生都演技超强。

这就很无聊了。

这并不是赵本山最优秀的小品,但应该是春晚最后一个在多年以后依然能让全国人民念念不忘的节目了。

这不是春晚的巅峰,但是是最后一个高峰。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同一小品都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语言上的包袱有不同的笑果。

对于我来说,分水岭是04-05年这个阶段,之前的小品,很多包袱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笑果特别强烈,特别是有些讽刺时政的,真的算是白听不厌。

但到了04-05年,网络开始走向家庭,我也接触到网络之后,接触到的信息多了,笑点的阈值也就高了,明显感到小品里包袱没有那么可乐了,这还是对相对比较好的作品而言,至于那些直接抄袭网络段子,刻意煽情的,就更感到尴尬和无所适从。

我特别清晰的记忆是2004年本山老师的《送水工》,首先这个小品本子和以前的比就差了很多,其次有些包袱是硬造出来的,像什么木乃伊和姨奶,有些包袱是网络上摘的,比如人头马,开玩笑,最后的结局也不符合生活常识,一个裁缝铺子哪供得起留学生。还有就是06年的白云黑土第二部,我印象特别深,这个小品我在看的时候每个包袱我都能接的住下一句,像什么左一层,右一层,全糊墙上了,像什么村头厕所可没纸了,像什么砖机,没有任何以前看本山老师小品里那种意外的惊喜。再谈这个不差钱,也是一样的,感觉段子都听过,包袱都想到了,编剧编的还不巧,自然也就觉得乏味了。

所以,是这些小品不好吗,我觉得不是,这些小品虽然称不上特别优秀,但相比其他肯定是合格,主要还是因为我自身眼界开了,听的段子多了,长大了。如果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生活中除了爸妈,就是同样智龄的同学,我也会觉得可乐,因为我没听过,我想不到,我是第一次听这个包袱,我当然也会笑的前仰后合。

所以,春晚的小品就和年夜饭一样,都是吃棒子面的时候,年夜饭来一桌大鱼大肉肯定是一年最重头的大戏,但平时生活中想吃啥都能吃到了,甚至过量,要减肥,年夜饭也就成了家人团圆的一个添头。

赵本山在春晚的小品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和黄晓娟搭档的《相亲》,一直到1993年的《老拜年》,四年四部作品,赵本山主要刻画了一个东北普通市民的中老年生活。那时候赵本山扮演的都是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的中老年形象,其东北形象描摹刻画的生动真实,贴近生活。其小品题材也是日常生活,《相亲》和《我想有个家》属于征婚相亲类,《小九老乐》和《老拜年》属于老夫老妻类。

第二个阶段就是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一直到2000年的《钟点工》。

2000年的《钟点工》是赵本山过渡期的作品。其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就是《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昨天今天明天》五部作品。这五部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是赵本山春晚小品序列中的高峰。每部小品的剧情起承转合都比较复杂丰富,其社会性批判意识也非常强烈,尤其是牛大叔提干、三鞭子和拜年。虽然昨天今天明天更偏向歌颂类,但是其语言尺度就今天看来,依然是比较大的。

《钟点工》之所以是过渡性作品,是因为和之前的小品比缺乏戏剧张力和思想性,和后面的作品比,又不够劲爆搞笑。

第三阶段就是2001年范伟转型之后,和赵本山高秀敏搭档的《卖拐》开始,一直到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

第三阶段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范伟高秀敏时期,宋丹丹时期和赵家班时期。2005年春晚高秀敏没有参加,当年高秀敏去世。此后范伟也告别了春晚舞台,06、07、08三年,赵本山和宋丹丹重新搭档,但是其火热程度不及赵本山范伟高秀敏三驾马车,其思想性艺术性又不及第二阶段。

09年开始,赵本山带赵家班(其实05年的《功夫》,赵本山第一次带赵家班的 蔡维利 、 王小虎 参演 )上春晚。这是赵本山在春晚小品领域最后的一段路。也是一段下坡路。

但是09年的《不差钱》,又是赵家班时代最好的一部作品,尤其是捧红了小沈阳,09年其后的两年,小沈阳风头一时无两。

这一时期和宋丹丹时期一样,都只持续了三年(06、07、08和宋丹丹,09、10、11和赵家班)。最后赵本山黯然离开春晚舞台。

总结下来就是,赵本山在春晚舞台最为光辉的时刻,基本都是和高秀敏和范伟搭档,其横跨了赵本山春晚小品的第二第三阶段。

《不差钱》放置在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序列里,只能说是一部平庸之作。

这也跟整个大环境有关。

整个九十年代,春晚舞台可以说是群星荟萃,是小品类作品的最高峰。那时候赵本山还不是小品王,因为春晚小品舞台还有黄宏、赵丽蓉两大巨头,甚至蔡明郭达潘长江郭冬临在90年代的作品,放在现在都可以秒杀。那时候赵本山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是还远远没到独孤求败的地步。2000年,赵丽蓉老师去世,赵本山才开始不间断的获得我最喜爱的小品一等奖,成为小品王。那时候黄宏也在走下坡路。赵本山凭借铁三角,稳稳把持小品王位置。成为春晚的压轴大角儿。但是也正是因为缺乏竞争,加上网络时代开始勃发,春晚的作为文艺汇演的垄断性地位动摇,群众可以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进行娱乐消费,春晚也试图进行创新性转型等一系列原因,赵本山作品的复杂性消失,只能靠赵本山和范伟个人的演技和原创性俚语吸引观众。

铁三角一旦崩溃,创作水平下降,加之审查尺度加大,导致了赵本山无论是和宋丹丹合作还是带赵家班上台,都已经无法取得之前的辉煌了。

至于赵本山在最后阶段依然是小品王,其实从侧面也体现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集体衰落。

如果把赵本山从2006年到最后的小品放置在90年代,其根本无法和当时的小品相竞争。

所以,历史的,长时段的看一个人的作品序列,能看出很多。

赵本山的《牛大叔提干》,《三鞭子》,《拜年》,《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这五部作品,无论排第几,都是春晚小品top10,他一个人就占去五个席位。

剩下五席应该有:

《打工奇遇》

《如此包装》

《英雄母亲的一天》

《打扑克》

《主角与配角》。

赵丽蓉老师一人独占三席。

二赵当之无愧是春晚皇冠上的珍珠。

春晚小品的最后巅峰。

从08年赵本山演完火炬手后台流泪开始,就证明春晚小品开始向规范化,正能量化迈进。有讽刺性质的牛大叔提干,涉及特殊人群的卖拐都不可能给你上了。

你见过赵本山的小品什么时候需要才艺来润色了吗?赵本山的小品不和宋丹丹合作,什么时候开始需要捧徒弟了?

小品中赵本山经常咳嗽,是真的在咳嗽。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

春晚慢慢的不再是用来欢乐的舞台,被赋予了很多教化,宣传上的意义。你不能说是错的,毕竟春晚面向的是十几亿人。

还记得小时候春晚放着,不管我打游戏还是吃东西,都会和爸妈说一声:到赵本山了叫我一声。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这个经历吧。现在看开心麻花,德云社这些让我们欢乐的团队上了春晚却并不好笑,也是唏嘘。

顺便提一句,不差钱的题材是什么呢?农村人进城希望借助星光大道给丫蛋一个走红的机会。

赵本山虽然好笑,但是这么多年了题材依然是农村的闭塞与城市文化碰撞,确实不合适了。

大家发现没,赵本山小品的特点是,主旨从来不需要去揭露。牛大叔提干最后赵本山的手握拳,卖拐最后一笑泯恩仇,昨天今天明天体现的社会进步与思想变化等等。你笑完了,也能大致了解点中心思想。

不差钱里,一些台词非常经典,人活着钱没了,这个真没有啥的,让小沈阳一炮而红。春晚现在想产生点经典台词,太难了。

现在大家喜欢把不好笑怪罪在大家笑点高了,接触信息大了,或者看春晚不专心了啥的。问题是 ,陈佩斯的小品,赵本山的小品依然能让人开怀大笑。

当然,一些喜剧大神不可复制,我也不怪语言类人才凋零。但是你说肖战谢娜都能演小品,我是真的服气了。春晚一共几个语言类节目,这也能占一个?

最后我认为,现在的春晚,歌舞类多而精美,老年人就满意了,流量明星齐刷刷上,年轻人就满意了,语言类节目有几个合格的,一部分人也满意了。剩下的希望语言类节目减少尬歌颂,来点扶不扶水平以上小品的观众,爱看不看~

《不差钱》是赵本山小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从小品王的成熟期,转向幕后及赵氏小品力量下滑的一个节点。

作为一个资深本山大叔粉,早就想写一个关于赵本山小品系列的评价,就借这个问题下,稍作解读。

一、小品既然是一个艺术表现形式,那么他就相当于一个产品,既然是产品,那么就一定有他的生命周期,我们就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来看看本山大叔的小品之路。

-萌芽期(80年代初~90年前后): 和产品一样,赵本山的小品,早期经历过很长的一段萌芽期,这时候他的小品的传播,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北地区,所以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其实很早就知道赵本山的大名了。以《摔三弦》《大观灯》《十三香》等等为代表的作品,广为东北民众熟知

-增长期(90年代初~90年代末): 本山小品进入快车道的提升,毫无疑问就是他登上春晚之后,那是1990年,他的第一个春晚小品是和黄晓娟合作的《相亲》。对于赵本山来讲,挖掘他的姜昆,以及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

-成熟期(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但是,赵本山登上小品王的宝座,还是他登上春晚的十年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以《昨天今天明天》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他今后十年的“霸主”地位。

天时 ,一是小品的奠基者陈佩斯朱时茂在1999年后退出了小品舞台,二是赵丽蓉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给了赵本山足够施展的空间;

地利 ,是媒体形势的多样化快速发展,不仅仅是点视,网络,自媒体等等的出现,助力了赵本山的事业腾飞,而此时的赵本山,也是好风凭借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己深刻烙印的经典系列剧《刘老根儿》《马大帅》《乡村爱情》,好剧和小品之间互相推动;

人和 ,一是山丹丹组合,二是铁三角组合,三是赵本山培养起来一众自己的弟子。而他的作品也主要由这三个组合打造。

-衰退期(2009年~) :2009年是赵本山小品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的春晚他捧出了《不差钱》的小沈阳,小沈阳很出彩,而这一次本山大叔已经敢当绿叶,

这也是他自己艺术事业延续的一个重要规划,商业上我们把他叫做“第二条成长曲线”

他从此后,也注定要走向幕后去推自己的徒弟们上场了(其实2005年他就有这个计划,只是当时的小品《功夫》中,王老七和李大国的表现毫无亮点),包括刘能,赵四,宋小宝.....但是,虽然他的徒弟们遍布各大卫视,各大综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以前成功的影子。

不仅如此,此时赵本山其他艺术事业也遇到瓶颈,电视剧除了每年的《乡爱系列》其他则乏善可陈,舞台方面刘老根儿大舞台已经风光不再。

究其原因,我觉得来自几个方面

1、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媒体多元化,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开始多样化,尤其是新一代观众势力的崛起,人们都愿意欣赏自己身边的故事,而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的赵本山系列,受众群体在快速的减少,赵本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推出小沈阳等年轻一代,也有着类似的考虑,但是因为有着深刻的乡土气息,使得拓展不是很成功

2、新喜剧势力的崛起,包括开心麻花,德云社,贾玲等等代表城市小市民娱乐观的群体迅速发展,因为具有城市年轻的元素,使得这些戏剧人很快占据了一席之地,抢夺了赵本山小品帝国的很大份额。

3、越来越严格,早期的小品,赵本山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表演,有讽刺,有批判,也有一些台词在荤素之间游走,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更容易天马行空,在越来越严格之后,作品素材就显得捉襟见肘。

二、这四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以下代表作,为个人喜好

萌芽期《摔三弦》: 一部以农村计划生育宣传为主题的小品,其中融合很多二人转的因素,比如连说带唱,既有搞笑,也有批评,又迎合时代,兼具艺术性和时代性,而赵本山的瞎子角色的演绎,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时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都是夹杂着二人转的特点。

成长期《拜年》 :这是铁三角的一次经典合作,小品以给乡长拜年为主线,也是既搞笑又有泪光,讽刺批判意味十足,其实此前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三鞭子》《牛大叔提干》,但是相比之下《拜年》更为经典

成熟期《昨天今天明天》和《卖拐》: 这已经是赵本山的小品从带讽刺的特征,到传递正能量、或者言之无物的转折了,而越往后,基本以赞美为主。比如《卖拐》很经典,但是除了搞笑,还是搞笑,此后的作品也基本如此,《说事儿》《卖车》《心病》《送水工》《策划》《火炬手》等等

衰退期《不差钱》: 这是赵本山试着推出自己的徒弟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转折之作,后面还有很多,宋小宝的《相亲》系列,《就差钱》,甚至各大综艺上的小品。但是,坦白讲,他这些徒弟的作品,始终缺少这个一个“魂”,这个魂就是赵本山一生的起落,然后对社会那种深刻的洞察,他可以搞笑,但是笑中带泪(另一个有这个本事的,是周星驰)

总之,赵本山的小品生涯,也是人生的起落,值得品味。

--

而自己心中赵本山小品的前五位,和这个时间顺序刚好吻合

1、摔三弦:

2、 拜年:

3、 昨天今天明天 :

4、卖拐:

5、不差钱:

泻药。

1.有多成功。

我想从带徒弟的角度说,因为我突然想到了魏三。查了一下魏三李咏的节目是2005年春晚,恰好2005年赵本山的卖拐三部曲最后一集,也带了俩徒弟。

魏三成名挺早的,在二人转界,印象中那时候赵老师还没大规模收徒弟。他还出过碟(我爸买过在家看,所以那是VCD/DVD时代)。魏三李咏的春晚节目上,他show了不少自己的“才艺”“绝活”等(我记不清了,玩梳子还是饭铲的,我个人觉得很无聊的“绝活”)。结果是春晚过后也没有大火。现在完全销声匿迹。

同年,赵本山的作品带了俩徒弟,徒弟完全配角,有几句台词(还是有包袱的)。只能说本山老师对学生还是挺好的,不过受这个作品限制也不会以推学生为主。那俩人我现在如果不查在也想不起来是谁…不是量身定做,谁演都行。

《不差钱》就完全量身定做的节目了。 相当于本山老师正式推学生。而且不仅小沈阳大火,丫蛋也火,毕福剑成为国民姥爷,小品里广告植入也第一次深入人心(赵本山别的小品里也带过货,这是我有印象的第一次,丫蛋的搜狐点击量)。所以我觉得这个小品成功在这里。

2.小品本身。

小沈阳在上春晚前已经在二人转市场小有名气。剧场小视频在网络上和东北客运大巴上传播。据说他还“借鉴”过其他一些二人转演员的表演模式,非常聪明地拜本山大叔为师(那时本山老师也正好要往“宗师”方向发展,正需要带徒弟,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了)。

小沈阳的“piapia”“嚎~”“为什么呢”和苏格兰裙小发卡的形象等,都是在剧场证明过的。《不差钱》完美滴融合了小沈阳几乎所有的哏进入到星光大道框架内,还展示了两位学生唱歌模仿的水平。而唱歌模仿单独拿出来都不能成为节目或者说很老套。

本山老师把小品结合央视节目的这种形式也非常巧妙和合理,包括以前和崔永元的合作,可以说是哪个节目火合作哪个节目了。相比之下,魏三李咏的节目也是借助电视节目的形式展示个人才艺,给人的印象就不够深刻了。

另外小品节奏也很好,包袱很密,记得当时全家几乎没停过笑。就连本山大叔笑场,也成为很可爱的一个笑点。

对我个人来说,“走后门”这个题材稍微有点尬,里面一些设定和笑点是为了情节强行设定的。但是可以理解。就节目整体来说,我更喜欢本山老师早些的作品《拜年》《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等,既有内容上的情节合理有笑料,又有立意上的积极正面和讽刺。

总结一下地位如何,我可能说的不好(为啥有种历史考题的感觉)。强行写一点吧。他是本山老师正式推动学生发展的首部作品并且大获成功。不过在本山老师所有作品里倒是并不能算最好的。

我觉得不差钱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小品本身不够精致,从剧本到表演都有瑕疵。表演上,小沈阳、丫蛋都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但是本山大叔有点太放松,没有演出老汉想省钱时的局促和想办事时的狡黠,给人的感觉是这个角色早就知道故事的后续、结局,他上台只是履行程序,像低水平导游一样没有抑扬顿挫地给观众讲个故事。而且还有笑场出现。剧本上,管老毕叫姥爷这个哏贯穿始终,但却是硬挤出来的,没有笑点。所以综合看,这个节目在赵本山春晚作品里算是下游水平。

第二,开了“剧情为绝活服务”这种节目编撰方式的坏头。后来再去看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之类的节目,重点关注东北演员时,会发现不少节目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没有想表达的立意,编出来的剧情都是为了给某个演员表演唱歌、劈腿、翻跟斗提供个由头。这是主持人的活,不该是节目的内容。

这特么才是小品,没必要非得整那些大道理的东西,不低俗就行了,大过年不就是图个乐么

至今仍然记得当时我爸哈哈大笑的样子,眉眼挤在一块,脸色通红,在我记忆里他从没笑得如此开心,第二天还拿着"人最伤心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了"来和隔壁的老大爷唠嗑。在我心里,不差钱绝对是春晚最后的巅峰

标签:央视春晚,差钱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aishu.com/answer/248059.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