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位次是指文史类或者理工类考生高考成绩在全省该科类考生中属于那个位置,计算方法为本分数段和大于本分段的累计人数之和,但当前同分段的人数往往有多人,这样导致很多人就是同一个位次。
考生的排名位次,最精准的还是通过完整的成绩来进行排列的,贵州省等省市在高考公布考生分数时,也公布考生的排名,做到“一个位次只对应一名考生”,在有相同分数的情况下,则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文综/理综、语数外成绩和、语数外单科成绩等区分开。在“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条件下,遵循“分数优先原则”,其实就是按照考生的排名位次给考生进行投档的。
但如果在省模或者高考中,教育部门公布给考生的不是具体的排名,而是一个分数段人数统计表,那么就得进行自行计算,当然这个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绝对是成长误差,所能够做的就是力争接近考生的排名位次实际。
为了便利说明,引入几个新名词,介绍通过分数段统计表如何计算考生的排名位次,下面具体以上述“图二”中“509-500”这个分数段为例进行计算演示。
01.分数段分均人数:指本分数段中平均每一个所对应的人数。
其计算公式为:分数段分均人数=分数段人数/分数段区间值。
从图片表格所示,本分数段的“分数段人数”为1626人,在上文中说到,贵州省省模的“分数段区间值”为10分。
分数段分均人数=1626/10=162.6(人/分)。
02.考生最低分数段分差:指考生分数与该分数段最底部分数(这个分数区间的下限)的差值。
为何不说是“最低分”,而是说“最底部分数”,因为在实际中,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分数的最低分不一定是这个区间的下限。如“509-500”这个分数区间,其“最底部分数”(这个分数区间的下限)不一定是这个区间考生分数的最低分,它可能是一个“分数段虚拟分”。
其计算公式:考生分数段分差=考生该次实际考分-该分数段最底部分数。
例:某考生在本次考生中为504分,考生分数段分差=504-500=4(分)。
03.考生最低分数段排位数:指该分数段的考生分数(不包括考生分数)以后的分数对应的排位人数。
其计算公式为:考生最低分数段排位数=分数段分均人数X考生最低分数段分差。
根据上例,考生的最低分数段排位=162.6X4=650.4≈650(人)。
04.考生均分排位:指假设考生分数在分数段内是平均分布的,通过考生本次考试“分数段均分人数”为基础计算出的考生排名。
其计算公式为:考生均分排位=本分数段累计人数-考生最低分数段排位数。
根据上例,“累计人数”为8825人,则考生均分排位=8825-650=8175(人),也就是为8175名。
上述强调过,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考生实际情况会存在误差,原因是用“平均的思想”,但实际上每一个分数段的考生分布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但这种方法还是相当比较接近考生实际的,比起从总体上凭感观,例如说“我处于8825名左右”(如例对应的累计人数)这种粗放型的定位精确得多。
例如,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假设该省不公布分数段,公布的分数区间,那么该考生用8175名作为排名去定位自己,比用8825名作为排名去定位自己会精确得多。
由于教育部对各高校在各省的招生都规定了一定的名额,即招生计划,因此考生根据自己在本省的位次状况,可以最精确最科学地把握自己可以填报的学校。
每年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录取分数线都会发生高低变化,如果单纯用分数来作为唯一的参考填报高考志愿,肯定会有非常大的风险,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采用“位次”来作为填报依据,无疑是科学和合理的。
知道高考录取位次就可以大体判断报考那些大学那些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最大。
位次在填报志愿时有很大作用,可以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名次是考生高考成绩在本省的排位,这个排位是不精确的,同分考生的名次都相同。而位次,则是考生成绩在本省的精确排位,分数相同考生的按照学科分数排序后,位次也有先后之分。
高考投档、录取所依据的是位次,而不是名次。位次的获取方式,通常只能通过考试院的查询系统获取。有些省份考生无法查询位次,则只能通过一分一段表,获取自己的大概排位。
一分一档表中同分考生的名次都相同,在无法获取位次的情况下,通常建议考生将自己的成绩取一分一档表中的最低名次,而对于学校的录取线,则取一分一档表中的最高名次,即将自己看低一些,将学校看高一些,相对而言是较稳妥的做法。
标签:位次,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