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百书>百科知识>墓头回

墓头回

2024-06-11 01:28:53 编辑:join 浏览量:562

墓头回

药材名称:墓头回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墓头灰(《山西中药志》),箭头风(《广西中药志》),老虎草(《陕西中药名录》),追风箭,摆子草(河北),异叶败酱(《中草药学》)。

基源: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墓头回或糙叶败酱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墓头回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糙叶败酱Patrinia rupestriis(Pall.)Juss.subsp.scabra(Bunge)H.J.Wang(Patrinia scabra Bunge)

历史:墓头回始载于《纲目》,李时珍曰:“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在《植物名实图考》载:“墓头回生山西五台山。

绿茎肥嫩,微似水芹,叶歧细齿,稍际结实,攒簇如椒,有毛。”然图不似该种植物。

近年研究,曾用墓头回制剂做初步试验,对艾氏癌细胞有抑制及伤害作用,给艾氏实体癌小鼠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此制剂,有一定疗效。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状茎较长,横走;茎直立,被倒生微糙伏毛。基生叶丛生,具长柄,叶片不分裂或羽状分裂,具1~4对侧裂片,卵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卵状披针形。

茎生叶对生,叶柄长约1cm;下部叶片常2~3对羽状全裂,顶生裂片较侧裂片稍大,卵形或宽卵形,长13~20cm,宽7~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茎上部叶狭。

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及叶腋,花序轴被短糙毛,苞片具1~2对线形裂片,分枝下者不裂;小苞片近肾形,淡绿色;花小,两性,黄色;萼齿5,圆波状;花冠钟形,裂片5,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一侧具浅囊肿,雄蕊4,花丝2长2短,2枚长的下部被长柔毛,另2枚短,无毛;子房倒卵形或长圆形,下位。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果苞翅状,干膜质,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网状脉具2主脉;种子扁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26页.图606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0~2100m间的山地岩缝、山坡草丛、疏林、路边、沙质坡或土坡上。

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区。

糙叶败酱与墓头回不同之处是根状茎圆柱形。稍斜升;茎多数丛生,被细密糙毛。基生叶柄长2~4cm或几无柄,叶片羽状分裂;茎生叶对生,革质,叶柄短,叶片长圆形至椭圆形,长3~7cm,羽状深裂或全裂,具3~6对裂片,顶生裂片与侧生裂片同形或稍宽大,裂片条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于3~7级对生分枝上,最下总苞片羽状全裂,具3~5对较窄的条形裂片,小苞片较窄,离生;萼齿5,不明显;花冠漏斗状钟形,较大,花冠裂片长圆形至卵圆形。

瘦果倒卵圆柱状,果柄与下面的坛大干膜质苞片贴生,果苞长圆形至倒卵形。

生于海拔500~1700m间的草原、森林草原的石质丘陵石缝或较干燥的阳坡草丛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青海、山东、河南等省区。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去净茎苗及泥土,晒干。

异叶败酱产于山西、河北、广西。糙叶败酱产于山西、河南、河北。

鉴别:墓头回(异叶败酱)的干燥根茎细,直径1~4mm。根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褐色,有细纵皱纹及圆点状的支根痕,有时有瘤状突起。

质硬,折断面黄白色,呈破裂状,横切面射线细 糙叶败酱的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4~12mm。

外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皱缩易剥落,剥去外皮后呈土黄色。体轻质松,断面呈放射状裂纹,外层为黄棕色的环状纹。有特殊的缬草样臭气,味稍苦。以条长、肥实、色棕褐色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单独密闭保存。

药理

①抗肿瘤,体外试验,美兰试管法、伊红染色法,以及体外、体内细胞形态法,均表明墓头回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破坏作用,墓头回提取物(5%)0.4ml/只ig,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腹水量及瘤细胞数明显减少。0.4ml/只ip,对艾氏实体型腹水癌有显著抑制作用。墓头回水提物(50%)0.1ml/10g瘤内注射于小鼠,连续12天,对皮下接种S180肉瘤的抑瘤率达62.5%,与厌氧棒状杆菌菌苗2mg联合应用,抑瘤率达81.3%。在免疫功能方面,小鼠ip墓头回后,巨噬细胞细胞毒杀效应及吞噬作用均有加强。用白血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TT法检测,证明墓头回水提取物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显著抑制作用。

②其他作用 墓头回醇提物20,26mg/kg ig,连续4或7d,能有效地防治5-Fu所致的大鼠或小鼠的血小板减少;14,20g/kg ig,可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毒性:墓头回水提物ip,对小鼠的急性LD50为300±14g/kg。

天津医药1973;1(2):27。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2):109。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0;7(3):34。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90;16(4):197。

药性

性味: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酸、涩,凉。”

②《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

③《新华本草纲要》:“苦、微酸涩,微寒。”

归经:入心、肝二经。

功效: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截疟。

主治:

①《本草原始》:“治伤寒,温疟。”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子宫糜烂,早期宫颈癌,白带,崩漏,疟疾。”

③《河南中药手册》:“洗脚,治脚痛。”

④《山西中药志》:“敛肝燥湿,止血。治妇人髋疽,赤白带下。”

⑤《广西中药志》:“祛瘀,消肿。治跌打。”

⑥《新华本草纲要》:“崩漏,赤白带下,早期宫颈癌,疟疾,血痢,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董炳集验方》:“治崩中,赤白带下:墓头回30g,酒水各100ml,新红花3g,煎140ml,卧时温服。日近者1服,久则3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疟疾:墓头回15~30g,水煎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服。”

③中医杂志 1983;(12):“治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墓头回鲜品连根茎200~250g,水煎频服,每日1剂。”

标签:墓头

版权声明:文章由 问百书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wenbaishu.com/article/417793.html
热门文章
二维码